慮,深失所望。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為卿後援。
”(《三國志·周瑜傳》及注引《江表傳》)
裴松之認為,張昭輔佐孫氏,是以上藩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本非其志也。
曹操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楚,大定之機,在于此會。
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于孫氏,有大勞于天下矣。
昭為人謀,豈不忠且正乎!裴松之說對了一半。
張昭勸孫權迎曹操,崔琰谏袁紹守境勤王以甯區宇,他們的主張基本是一樣的。
《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曰: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孫權送子為質。
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等猶豫不能決,周瑜反對。
瑜欲權南面稱孤,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權事之未晚。
權遂不送質。
可見,曹操若真心行義,有望四海歸一,但他露出野心,故遇勁敵。
漢室傾頹,亂世英雄多熱中馳騁,善意良願難為所用。
十二月,曹操率大軍順江東下。
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三萬衆,同劉備會師。
兩軍并力西上,與曹操相遇赤壁。
時曹操士衆已有疾病。
初戰,周瑜、劉備聯軍獲勝,占據南岸赤壁,操軍退住江北烏林。
周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以持久。
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之。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納之。
黃蓋先向曹操送詐降書,曹操将信将疑,終信以為真,以為将大功告成。
曹操官渡信許攸,反敗為勝,未料這回竟是樂極生悲。
至戰日,黃蓋取鬥艦數十艘,裝滿薪草,灌注膏油,裹以帷幕,上樹牙旗,各系小船于後,先頭進發。
時東南風急,黃蓋令士兵中江舉帆,大喊其降。
操軍将士皆延頸企踵。
快近北軍,黃蓋等上小船,點火發放前船。
風猛火烈,火船如箭,煙焰彌天,盡燒北船,延及岸邊營落。
周瑜、劉備率衆随後而至,大破北軍。
曹操見大勢已去,燒掉餘船,奔華容歸江陵。
聯軍水陸并進追之。
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引軍北還。
曹操這時念起郭嘉,歎謂郭嘉在,不會至此。
曹操被擊醒,想起走馬後炮。
袁紹死後,曹操征袁譚、袁尚,連戰數克。
諸将欲乘勝攻滅之。
郭嘉曰:“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争心生。
不如假征劉表,以待其變。
”(《三國志·郭嘉傳》)曹操轉南,二袁果相争。
曹操回師,一舉平定冀州。
他歎郭嘉,大概是想到了此計。
他其實也學會了此計。
他北上柳城,袁尚、袁熙奔遼東公孫康。
他不征而還,公孫康即斬送二袁之首。
諸将不解,他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
”(《三國志·武帝紀》)曹操向荊州,見劉琮降,劉備奔吳,二人不但不并力,甚至要相圖,遂自鳴得意,再加衆人一派歌頌,以為孫權必不容劉備,于是乎便集重兵而輕進,欲迫孫權屈服,獻上劉備首,冷靜的計策都被撇到了一邊。
他若不急逼而緩之,施以威德,恐孫權、劉備難以長合久存;他或準備充分一些,像司馬炎滅吳那樣數路并進,也會好于實戰。
官渡、赤壁可謂亂世中多輸少赢的經典戰例。
一方未能将優勢轉化為勝勢,一方則以弱克強。
袁紹官渡圍殺誤算,結果使曹操将網沖破;曹操赤壁随手走成凝形,遂讓孫權、劉備得以以一當十。
曹操破走,魯肅即先還,孫權率衆臣迎接,并親自扶鞍接其下馬。
魯肅将入拜,孫權起身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榮耀未?”魯肅趨進說:“未也。
”衆人愕然。
魯肅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然後以安車軟輪迎肅,始當顯耳。
”(《三國志·魯肅傳》)孫權撫掌,露出歡顔。
周瑜、劉備與曹仁相戰歲餘,曹仁終不敵,棄城北走。
周瑜據江陵,劉備屯江陵南。
赤壁之戰,對劉備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孫權不戰而降,待遇不下劉琮,劉備恐無地立命。
注一:田橫:原齊國貴族,楚漢戰争中自立為齊王。
漢滅楚,與徒屬五百餘人亡入海島。
高祖召之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二客往,未至三十裡,自言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奈何北面事之?”遂自殺。
高祖以王禮葬之,拜二客為都尉,二客皆自刎。
居海島者聞之,亦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