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章 劉備借南郡、圖益州

首頁
    作書,落筆于地,與劉備聽完曹操說破英雄,方進食,失匕箸幾乎一模一樣。

    二雄相識相圖又相懼。

     益州牧劉焉欲行割據,于李傕、郭汜把政時病卒,其子劉璋嗣位。

    劉璋性柔無威,政令頹弛,與漢中張魯交惡。

     十六年(211),劉璋遙聞曹操将遣鐘繇征讨漢中張魯,内懷恐懼。

    别駕張松說劉璋可請劉備以讨張魯自衛,劉璋從之。

    主簿黃權等争谏莫要引狼入室,劉璋不納,而遣校尉法正迎之。

    初,曹操征荊州,劉璋始受征役,遣使給軍,曹操厚待之。

    劉璋複遣張松,曹操因定荊州而怠慢之,張松怨恨。

    曹操兵敗赤壁,張松辭還,假道見劉備,見其有雄略,遂有獻蜀之計。

    張松返蜀,勸劉璋絕曹操而結劉備,劉璋乃遣法正、孟達連之。

    法正還,遂與張松相謀。

    法正複見劉備,獻取蜀之策。

    劉備遂聽之。

     劉備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率龐統、黃忠、魏延二萬餘人入蜀。

    劉璋率三萬餘衆會劉備于涪縣,歡飲百餘日。

    法正、龐統欲劉備即時取劉璋。

    劉備認為,此乃大事,初入蜀地,恩信未立,不可倉猝。

    劉璋益兵萬人及其它軍資與劉備,使擊張魯,然後自回成都。

    劉備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并未去征張魯。

     十七年(212)冬,曹操征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

    劉備告劉璋,欲回師往救,張魯自守之賊,不足為慮,并求軍馬錢糧。

    劉備并非真要還軍,而是在耐心尋找劉璋的破綻。

    劉璋多少看出劉備沒懷什麼好意,隻撥給少量軍資。

    劉備因此激怒其衆曰:“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甯居;今積财吝賞,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張松不知劉備計而書其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三國志·劉備傳》及注引《魏書》)張松兄張肅,懼禍累身,告發其謀。

    劉璋收斬張松,敕令戒備。

    事已至此,劉備遂向龐統問計。

    龐統曰:“陰選精兵,晝夜兼程,徑襲成都,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佯還荊州,誘殺劉璋守關将楊懷、高沛,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城,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三國志·龐統傳》)劉備謂上計太促,下計過緩,中計适宜。

    遂依中計行動,即斬楊懷、高沛,南取成都。

     從事鄭度說劉璋曰:“劉備懸軍襲我,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辎重。

    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堅壁清野,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将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擒耳。

    ”劉備聞而惡之,以問法正。

    法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

    ”果不其然,劉璋謂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三國志·法正傳》)劉璋跟宋襄公一樣,打仗講究仁義,他黜退鄭度,但遣張任、鄧賢等至涪水拒戰。

     劉備渡過涪水,張任、鄧賢等退保綿竹。

    劉璋複遣李嚴督綿竹諸軍。

    劉備向綿竹,李嚴率衆降。

    劉備進圍雒縣,劉璋子劉循負城頑抗。

    龐統率兵攻城,中流矢身亡。

    劉備使關羽守荊州,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

    十九年(214)夏,劉備費時一年攻破雒縣,遂進圍成都。

    諸葛亮等所向皆克,與劉備會師成都城下。

    馬超曾因操軍所迫而依張魯,這時又因懼張魯相害而轉投劉備,助其攻城。

    劉璋堅守數十日乃降。

     劉備得蜀,與荊州相連,實力大增,對孫權構成側翼的威脅。

    孫權忌恨劉備獨自取蜀,感到當初的交易有些不劃算,遂想索要荊州。

    二十年(215),孫權遣諸葛瑾使蜀,令其以劉備得蜀為由求得荊州全部或部分。

    孫權求得荊州全部是開出的最高價碼,讨價還價後,能得南郡、宜都,或長沙、零陵、桂陽都可滿意。

    劉備說待得涼州,當答應孫權的要求。

     孫權知劉備沒有誠意,乃自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

    關羽盡逐之。

    孫權大怒,住陸口,遣呂蒙襲取三郡。

    劉備引兵下公安,遣關羽争之。

    魯肅進兵,與關羽相拒益陽。

     時,曹操破張魯,占漢中。

    主簿司馬懿、劉晔說曹操,宜乘勝進軍,趁劉備降蜀尚未安定之機,一舉奪之。

    曹操覺得得隴望蜀,沒有把握,一時未準。

    劉備聞曹操得漢中,懼益州有失,遣使與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分荊州,湘東江夏、長沙、桂陽、漢昌四郡東屬;湘西南郡、宜都、武陵、零陵四郡西屬。

    孫權同意,兩家解兵。

    兩家為争奪荊州的第一次武裝沖突得以平息。

    曹操複想入蜀,但已錯過時機,遂引軍還,留夏侯淵、張郃、徐晃守漢中。

     注一:交州刺史張津、蒼梧太守史璜相繼死,劉表遣賴恭為交州刺史,吳巨為蒼梧太守,孫權使孫輔領交州刺史。

    劉表、孫權染指交州,實為劉表得勢。

    後賴恭與吳巨相失,吳巨逐走賴恭。

    賴恭投劉備,吳巨結吳。

    劉備與賴恭、吳巨都相識,占得荊州四郡,順收交州,要比孫權容易,但卻無舉動。

    孫權出借南郡後,即遣步骘為交州刺史,吳巨懷異心,外附内違,步骘斬之。

    吳蜀破盟,劉備稱帝,以李恢為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

    吳蜀複修好,孫權稱帝,與蜀分天下,以交州屬吳,蜀解李恢刺史。

    據此可以推測,劉備、孫權在協商南郡問題時,想必已将交州問題列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