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大賢荀彧

首頁
曹操迎天子,平定北方,荀彧認為可一邊修複漢室,一邊征讨不庭。荀彧嘗言于曹操曰:“昔舜分命禹、稷、契、臯陶以揆庶績,教化征伐,并時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猶舉民能善教訓者,叔孫通習禮儀于戎旅之間,世祖有投戈講藝、息馬論道之事,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今公外定武功,内興文學,使幹戈戢睦,大道流行,國難方弭,六禮俱治,此周公輔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誠仲尼述作之意;顯制度于當時,揚名于後世,豈不盛哉!若須武事畢而後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論六經,刊定傳記,存古今之學,除其煩重,以一聖真,并隆禮學,漸敦教化,則王道兩濟。”(《三國志·荀彧傳》注引《彧别傳》)荀彧從容與曹操論治道,如此之類甚衆,曹操常嘉納之。荀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毀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荀彧懷管仲之仁,大概是看袁紹終要行篡,而謂曹操可能濟世,故棄紹而擇操。不想枭雄同性,皆無賢心。荀彧旗幟鮮明,曹操隻得表面應之,而内裡則要剪之了。

    荀彧衆言湮滅,多虧裴松之留下這段注引,可使我們尋探其思想。曹操若尊荀彧之策,重規漢室制度,文武張弛,鼎立不存,二方割據亦難持久。周瑜認為漢室衰崩,當佐孫氏圖王,若漢室可興,亦可從事。劉備雖假皇親名義,若漢帝正位,他是不能稱尊的。我們可以把荀彧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曹操匡漢立德,平亂立功,再弘揚文化以立言,即代表東漢末年的名士同腐朽勢力頑強抗争的勝利。

    順帝诏李固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李固主要答對四點:一,去奸邪,任賢能;二,尊外戚顯爵,但不與重權;三,罷退宦官,禁其參政;四,宮中府中,一視同仁。順帝覽之,多所納用,但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及沖帝、質帝相繼夭亡,梁冀一意立幼以挾之,李固則堅持宜擇年長有德者立之。他為其前四點又補充上了一點。梁冀忌恨,誅殺李固。桓靈之世,敝積日深,陳蕃、李膺等奮力直言,皆遭罹難,尾之名士紛陷黨禍。荀爽奏桓帝後宮采女五六千人,此縱欲廢禮以緻禍也。宜依古制天子娶十二女,乃抑情從禮以緻福也。奏聞,即棄官去。後遭黨锢,隐遁遠僻。兩漢欲複周禮之議不絕,目的不外是上約王欲,中規臣節,下移民俗。帝王家天下,必要自己放任,臣民規矩。李固五點加荀爽一點,我認為這六點可說是東漢末年的主要症結。

    漢家四百年,确立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分封,以儒為教,雜說為輔,綱紀已具大形,應該說成績是斐然的,當然,暴露出的問題亦十分嚴峻。如果它被農民起義打翻在地,自然就告終結,但它恰被士大夫挽狂瀾于即倒,何去何從,就出現了争執。荀彧、曹操等對漢末症結都是十分清楚的,但對解決的辦法卻日見分歧。亂世來臨,世人紛挾王霸術而登場。王雖隐但強,霸雖顯卻弱。荀彧此時的一切努力是要擺平獻帝與曹操之間的關系。荀彧是個很好的調停人。漢家沒落,漢帝咎由自取,獻帝在這場談判中無力以駁,隻能照單接收。曹操為丞相,一舉扭轉了宮重府輕的局面,中央集權成為現實,天子專制已不複存。此項确立,餘事迎刃而解:光文化之精真,去之繁蕪;整修禮樂,核錄後宮之數,移易臣民風俗;确定宗室年長德才者繼位,廢棄嫡庶之分;擇用忠良英賢,罷黜卑劣浮華;賞外戚以爵,限閹寺之責,務使之與政。荀彧認為曹操如此施行,可入聖殿,彪炳千古。曹操應該能夠想到,依荀彧之論,輕而易舉辦得到。但董昭等的替代說最終讓曹操沒能擋住誘惑,認為天子至高無上,需要輪流坐莊。

    曹操擔心,若半途而廢,霍光的事會重演。霍光處西漢強盛,他不大能改變什麼,再加對後事慮及不足,遂遇斷嗣之災。曹操臨東漢衰亂,他可以改良歸正,再以前車為鑒,可安後裔。曹魏終破漢家綱紀,因一時不知所宗,隻得暫以刑名來應付。結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君主時而能全臨天下,時而被棄如草芥。仲長統熟視朝代更疊,他悲歎曰:“不知來世聖人救此之道,将何用也?又不知天若窮此之數,欲何至耶?”(《後漢書·仲長統傳》)仲長統博識狂狷,荀彧奇之,舉入朝廷,獻帝遜位之歲卒。

    帝王無不欲傳世萬代,但都紛紛在夢魇中灰飛煙滅。孔夫子累累若喪家犬,不想其後嗣竟能高枕無憂襲爵千秋。傳世之君,斥曹操為奸,易代之主歌其為雄。皇家為了安全舒适,自然樂意尊奉忠誠勇武的關羽,而不願擡舉繩糾上下的荀彧。時至今日,找不到禦筆的人,仍謂荀彧是不識時務的腐儒。我認為,若曹操以其功力而為英雄的話,那麼荀彧則以其思想而為聖賢。賢者認為傳承文化最為重要,勿使之斷裂,有益于社稷蒼生,而為一家頻争皇權無甚意義。但雄者不能這樣看,他為了能登峰造極,不惜夷毀墳典。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