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蜀同盟中,諸葛亮同魯肅是鴿派,主張大敵當前,宜相依借力;周瑜、呂蒙、關羽等屬鷹派,遇有機會,便欲相吞;孫權、劉備二人則遊移其間,看利取舍。
建安二十二年(217)春,孫權見曹操屢出淮南,關羽虎踞南郡有東并之心,意識到兩肋受迫,遂暗下改變戰略,向曹操請降,以減緩北方的壓力,騰出手對付西邊的威脅。
曹操受其降,遣使修好。
是歲,魯肅卒,呂蒙繼為漢昌太守,領兵屯陸口。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波人,少随孫策,勇而有謀。
劉備的耳目好象不是很靈,未能及時探到局勢發生的變化。
蜀郡太守法正說劉備曰:“曹操定漢中,不因勢圖蜀,非智不逮力不足也,必将内有憂逼故耳。
今舉衆征漢中,必可克之。
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三國志·法正傳》)言取漢中不謬,但說曹操不進而退則為臆想。
實際曹操無甚内憂,隻是判斷失誤而已。
劉備聽之,冬,自率黃忠、趙雲、法正等進漢中,另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入武都。
夏侯淵等拒劉備,曹操使曹洪、曹休等救武都。
二十三年(218)春,曹洪、曹休迫走張飛、馬超,斬吳蘭。
秋,曹操提兵至長安。
二十四年(219)正月,黃忠斬夏侯淵。
曹操親臨漢中,與劉備相拒。
五月,曹操見難以取勝,遂從漢中、武都全面撤出,劉備遂占二郡。
劉備命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
孟達即克房陵,将取上庸。
劉備恐其難獨任,命劉封自漢中下統其軍。
劉封順收西城,前與孟達會師,遂占上庸。
七月,劉備稱漢中王,還治成都,拜關羽為前将軍,張飛右将軍,馬超左将軍,黃忠後将軍;拔魏延為鎮遠将軍,督鎮漢中;令關羽進攻襄陽、樊城。
劉備初定益州時,拜關羽總督荊州。
關羽聞馬超來降,書與軍師将軍諸葛亮,問馬超可與誰比。
諸葛亮知關羽好勝,答複曰:“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英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并驅争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三國志·關羽傳》)美髯公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諸葛亮這番話,說得關羽愈加飄飄然。
劉備欲用黃忠為後将軍,諸葛亮擔心黃忠素無高名,關羽會不悅。
劉備則遣費詩授關羽前将軍印授,并行解喻。
不出諸葛亮所料,關羽聞與黃忠同列,不肯受拜,經費詩一番勸解,才省悟接受。
孫權見關羽鎮守南郡,欲為子娶其女。
關羽卻辱罵拒絕,孫權大怒。
孫權在劉備據荊州四郡時,嫁妹與之固好。
曹操見袁紹強,孫策并江東,遂與孫策連姻以避免南北受敵。
曹操為魏公,嫁女給獻帝。
關羽若曉得女人可為政治服務,理當應允,即使不知不同意,也應予婉謝,不該拒罵,破盟為仇。
劉備節節取勝,繼續發動戰事,意圖十分明顯。
劉備已經占據的武都、漢中、西城、上庸、房陵将與關羽進攻的襄陽六點成一線。
他欲據此線向東北推進,對曹操構成攻勢。
但是,連赢的局勢這回被遏止了。
有人認為,關羽這次北進,時機不當。
首先,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不符。
諸葛亮是欲劉備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益州之衆以出秦川,一舉可定大事。
劉備未能待變,使荊益之軍俱出,夾擊洛陽。
其次,劉備剛取漢中,稱漢中王,應在勝利之後休整一段時間,不應急于挑發戰事。
曹操内部沒有變故,劉備也未想長驅直入,他也不可能長驅直入。
劉備大概是因漢中、上庸等地得手而看到下一個進攻的目标及下一輪進攻的範圍,即若能再攻克襄陽、樊城,便可做自漢中取長安或隴右,自上庸等地機動北進,自襄陽奪南陽的準備。
應該說,這一進攻戰略與諸葛亮及法正的計策是相符的,占領雍州、涼州,拿下襄陽、樊城,才能對洛陽形成更有效的夾擊。
漢中戰幕剛落,荊州硝煙又起,休整軍隊可能不是主要的問題。
荊州軍隊(除孟達外)沒有上漢中,益州軍隊打完漢中後也沒有分兵下荊州。
荊州軍隊安排妥當的話,還是可行的。
時機是存在不當,但不是這些。
還有人認為,關羽是自行發動這次進攻的,并未得到劉備的命令。
史書對此似無明确記載。
《三國志·劉備傳》曰: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為漢中王,還治成都,時關羽攻曹公将曹仁,擒于禁于樊。
《三國志·關羽傳》曰: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将軍。
是歲,關羽率衆攻曹仁于樊。
兩個主要記錄此事的傳記皆語焉不詳。
惟《三國志·全琮傳》曰:二十四年,劉備将關羽圍樊、襄陽。
這說明是劉備命令關羽出兵的。
這是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關羽若不得命令,恐怕不太敢自作主張,盡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曰:關羽初出軍圍樊,夢見豬齧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三國志·管辂傳》曰:管辂為曹爽黨羽何晏釋青蠅萦鼻夢,謂其位峻有危,宜謹慎行事,然何晏無所收斂,結果為司馬懿所殺。
二十世紀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為一位愛好登山的同事釋臨峰登天夢,謂其攀爬有險,宜有所保護,那人不以為然,不久墜谷摔死(榮格:《探索心靈奧秘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