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陸遜傳》)呂蒙則以關羽勇猛未宜圖之敷衍而過。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世為江東大族,娶孫策女,儒雅而有韬略。
呂蒙到建業,與孫權密謀。
孫權征近臣意見,或贊成,或謂不可。
曹操使節到,孫權大悅,遂定進攻方案。
孫權問呂蒙曰:“誰可代卿者?”呂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複是過。
若用之,當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後可克。
”(同上)孫權乃召陸遜。
陸遜到陸口,躬身媚悅關羽,關羽松懈戒備。
陸遜回報可襲之。
十月,孫權遣使報曹操曰:“今遣兵西上,掩取江陵、公安。
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
乞密不漏,令羽有備。
”曹操咨群臣,群臣皆言宜當密之。
董昭曰:“軍事尚權變,期于合宜。
宜應孫權密之,而内露之。
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
秘而不露,使權得志,而圍中将吏不知有救,計糧缺而懼,倘有他意,為難不小,此非上計。
露之為便。
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三國志·董昭傳》)曹操稱善,即敕徐晃将孫權書分射城裡城外。
城裡守兵見之,頓增信心;關羽視之,果猶豫不知去留。
他若速退守,還是來得及的。
因孫權稱藩,曹操又召淮南張遼諸軍悉還救曹仁。
閏月,孫權出兵,遣呂蒙為前鋒,浮長江而上,另遣蔣欽為偏師,溯漢水為應。
呂蒙将兵僞裝成商旅,依次收縛羽軍岸邊崗哨。
關羽一向驕于士大夫,故輕視南郡太守糜芳及公安守将士仁。
關羽出兵後,糜芳、士仁負責供應軍資。
遇有供應不及,關羽便言還當治罪。
糜芳、士仁皆懷懼不安。
關羽連呼上庸劉封、孟達,令發兵相助。
二将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其命。
呂蒙入南郡界,先引誘士仁,士仁投降。
呂蒙又以士仁勸說糜芳,糜芳亦歸順。
呂蒙大悅,遂在江陵城下奏起軍樂。
虞翻說呂蒙宜急入城,以免不測。
呂蒙随即入城。
時城中果有伏計,呂蒙突入,伏計失敗。
呂蒙進城,嚴禁軍紀,撫恤軍屬百姓,釋放于禁等衆,封閉庫藏。
孫權至,對荊州官吏存慰懷柔,使之紛紛歸順。
孫權、呂蒙這樣做是為進退方便。
陸遜入宜都郡界,分獲枝江、夷道、夷陵、秭歸。
大水漸減,徐晃攻擊關羽。
關羽進不能克,又聞後方城失,不得已引軍退還。
曹仁欲追之,趙俨曰:“權趁我與羽交兵之際,欲掩襲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
今羽已敗退,宜存之以為權害,若窮追之,恐權複與羽和,将生患于我矣。
魏王必以此為深慮。
”(《三國志·趙俨傳》)曹仁遂不追。
曹操軍至摩陂,與張遼會,聞關羽退走,疾敕曹仁勿行追擊,果如趙俨所料。
曹操記取赤壁的教訓,這回走的聰明。
孫權擔心曹操乘勢南下,又急上書稱臣,欲曹操稱尊。
關羽途中數遣使詣呂蒙。
呂蒙皆厚待之,使周遊城中,走訪各家。
諸使回後,皆私下傳告平安,官兵遂無鬥志。
關羽至當陽,見南郡、宜都盡失,自知窮途,乃保麥城。
孫權見操軍不追,遂圍攻關羽。
十二月,關羽北遁,欲奔房陵、上庸,兵皆解散。
孫權使潘璋、朱然至臨沮一帶斷其走道。
關羽及子關平等至章鄉被擒殺。
孫權傳關羽首至曹操,曹操以諸侯禮葬之。
孫權順勢又定武陵、零陵二郡。
劉備在荊州的利益遂化為烏有。
《孫子兵法·九變篇》的“衢地交合”意思是通衢宜伐交。
荊州這塊三家陳兵、爾虞我詐之地即如此,非兼智兼勇者不能坐守。
既然誰都不願和平相處,那就應想方設法,去結盟交友,離賊間敵,以收合二打一,或坐壁觀鬥之利。
曹操、孫權皆兼得智勇,關羽則有勇無謀。
用馬基雅維裡的話說,關羽是頭能驚駭豺狼的獅子,卻不是隻能識别出陷阱的狐狸,而曹操、孫權既是獅子又是狐狸。
荊州之役,曹操一直同部屬籌劃,孫權亦始終與近臣密謀,而且關鍵時刻,兩家又能為各自利益一拍即合。
關羽卻不僅失去外盟,且又不得劉備的支援和部下的效忠,結果越陷越孤。
關羽除智數短淺外,還顯得氣量狹小。
他若能像孫權、呂蒙那樣招降納叛,似可收錄于禁等。
那樣的話,他即使進不能獲利,而退似可保本,不至于兩空。
于禁是久經沙場、戰功卓著的名将,官至左将軍,封益壽亭侯,事不得已而降。
大凡降将,既然表示投降,多望寬待,鮮有願受囚監的。
關羽就降過曹操,供為犬馬。
關羽若厚遇于禁,即使不便使攻樊城,可遣協守南郡。
憑于禁的能力,守南郡,拒呂蒙,想必可以抵擋。
關羽得此力量,廢而不用,自尋末路,也使棄者生不如死。
關羽遠沒有曹操、孫權那樣的謀略和局度,這樣當對手最後各盡其能而各得其所的時侯,他也就難免親叛衆離而為人俎之肉了。
不久,劉備又丢失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
孟達對自己不受重用而受制于劉封日益不滿,遂表辭劉備,投奔曹丕。
曹丕使孟達随夏侯尚、徐晃襲擊劉封。
劉封不敵,敗還成都。
劉備責讓劉封侵淩孟達,又不救關羽,遂賜其死。
劉備曆經十載,拔城略地,士歸衆附,可隻過一年,又丢邑失土,折将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