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 夷陵烽火

首頁
    曹操表孫權為骠騎将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孫權在公安,以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封爵未下,呂蒙病卒。

    後陸遜鎮守荊州,孫權與論周瑜、魯肅及呂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公瑾薦子敬于孤,孤與宴語,便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後孟德獲劉琮,張言方率數十萬衆水步俱下。

    孤普請諸将,咨問所宜,子布等俱言宜遣使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衆,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然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艱險,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益開,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

    圖取關羽,勝于子敬。

    ”(《三國志·呂蒙傳》)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王位。

    孫權叛。

    曹丕征之,孫權複遣使稱臣。

    十月,獻帝被迫禅讓,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元年,國号魏。

    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蜀因曹丕稱尊及傳言獻帝遇害(這種傳言很可能是有意制造的),劉備遂即帝位,改元章武元年,國号漢,史稱蜀漢。

    劉備自比東漢光武帝劉秀,斥曹氏為王莽篡盜。

    劉備征吳,孫權繼續遣使向魏稱臣。

    魏黃初三年(222)十月,孫權打敗劉備,複叛,改元黃武元年,以示自立。

    直至吳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感到自己内外基本安定,才正尊号,國号吳。

     劉備盡可自比劉秀,斥曹氏為王莽,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曹操有濟世之才,終為曹魏打下江山,而王莽則與董卓一類,隻知禍國殃民。

    且孫權之雄略不亞于曹操。

    劉備遇此等對手,也就難立相侔後漢之業了。

    雖三國鼎立,但因曹魏雄據中原,蜀漢繼漢,故後世史家或以曹魏為正統,或以蜀漢為正統,以為當時政權服務。

    西晉、北宋都建在中原,與曹魏相當,故其史家多以曹魏為正統。

    東晉、南宋皆偏安江南,與蜀漢類似,故其史家好以蜀漢為正統。

    東吳處在夷地,既缺中原的實力,也少蜀漢的名義,故而隻能處偏位。

     關于正統之論,司馬光的看法可謂公允。

    他曰:“臣今所述,止欲叙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

    周、秦、漢、晉、隋、唐,皆嘗統一九州,傳祚于後,子孫雖微弱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複之望,四方與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臨之。

    其餘割據勢均力敵,才德不分上下,彼此莫能統一,名号無有高低,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國之制處之,不厚此薄彼,無所褒貶,此誠不誣事實,近于至公。

    ”(《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他認為魏蜀吳三國皆屬列國,沒有正統與篡盜之分。

     魏黃初元年(220),曹丕召集群臣猜測,劉備是否會為關羽出兵報複東吳。

    衆臣皆曰,蜀為小國,名将唯關羽,關羽敗亡,國内憂懼,無緣複出。

    侍中劉晔獨曰,蜀雖狹弱,而劉備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兵以示其有餘。

    且劉備與關羽,義為君臣,情如手足,不為報仇,與願不符。

     蜀章武元年(221)六月,劉備欲讨孫權,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

    雖有趙雲等勸谏,但劉備皆不從。

    劉備召車騎将軍張飛自阆中會江州,張飛卻為其部将殺害。

    時黃忠已死,骠騎将軍馬超也沒有随征,他在第二年死去。

    七月,劉備留丞相諸葛亮守成都,自提五萬兵東征(注一),以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又以黃權為鎮北将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孫權聞劉備稱帝,自公安都鄂縣,改名武昌。

    八月,孫權悉劉備出兵,遂複遣使入魏稱藩,并遣還于禁等。

    曹丕欲興師助吳取蜀。

    劉晔則曰:“權無内臣之心久矣,今因備興師,又恐我乘釁伐之,故委地求降。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

    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

    我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吳。

    蜀攻其外,我襲其内,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吳亡,蜀不能久存。

    ”曹丕曰:“權稱臣而伐之,疑天下欲降者心,必以此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劉晔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

    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争割吳地,不會改計抑怒救吳。

    ”(《三國志·劉晔傳》及注引《傅子》)曹丕不聽。

    王朗曰:“天子之軍,重于華岱,誠宜坐耀天威,不動若山。

    假使吳蜀相持,博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興軍尋釁,助強攻弱,一舉可無餘事。

    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

    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衆之時。

    ”(《三國志·王朗傳》)曹丕遂止;受吳降,拜孫權為大将軍,封吳王,加九錫。

     吳臣多謂,孫權宜稱上将軍九州伯,不應受魏封。

    孫權曰:“九州伯,于古未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