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戰的當口,曹丕欲與孫權盟誓,征其太子孫登入朝為質。吳使還言,魏有侵吳之心,難以為盟。孫權虛與委蛇。魏黃初三年(222)秋,陸遜打敗劉備,孫權遂不肯接受。曹丕大怒,欲伐之。劉晔認為,孫權新得志,上下齊心,不可倉猝制也。曹丕不聽,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孫權令呂範拒曹休等,諸葛瑾、潘璋救南郡,朱桓拒曹仁。時吳境蠻夷多未平集,内難未弭。劉備聞魏軍大出,又蠢蠢欲動。故孫權一面遣使與劉備修好,又一面向曹丕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劉備已染疾,乃許之;曹丕仍不依不饒,要求送上孫登,即令撤軍。孫權赢得時間,穩住劉備,遂不應曹丕,更改年号,臨江拒守。曹丕親征,三路并進。
吳黃武二年(223)三月,曹仁敗,三路皆退。群臣勸孫權稱尊号,孫權辭讓曰:“往年孤以劉備方向事急,故先命陸遜率衆禦之。北聞曹丕,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促其即速興兵,若魏蜀兩軍俱至,二處受敵,于孤為劇,故隐忍自抑,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盡明,今故以此相解耳。”(《三國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當劉備東進,孫權數遣使向曹丕稱臣,隻作書與劉備講和;待曹丕南下,孫權則急遣使同劉備修好,緻書曹丕不過是敷衍了事。孫權外交伎倆,觀此可見一斑。
蜀章武三年(223)三月,劉備病笃,托孤于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四月,劉備病逝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谥昭烈皇帝,葬成都惠陵。孫權遣馮熙入蜀吊喪。馮熙還,又受命入魏。曹丕問曰:“吳王若欲修宿好,宜當厲兵江關,懸旌巴蜀,而聞複遣修好,必有變故。”馮熙曰:“臣奉命西使察探蜀情,且以觀釁,非有它謀。”(《三國志·孫權傳》注引《吳書》)諸葛亮慮孫權有異計,遣鄧芝使吳。孫權果然狐疑,不願見之。鄧芝自表請見,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孫權遂見之,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微,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鄧芝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入朝,下求太子為質,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亦順流見機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所有也。”孫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三國志·鄧芝傳》)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蜀吳相争,曹丕好象是欲作壁上觀,以收漁利,然而實際扮演了一位仲裁或均勢大師的角色。蜀征吳,他助吳禦蜀;待吳破蜀,他又攻吳救蜀。他不願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樂打抱不平,雪中送炭;他左袒右護,終使兩小國逢兇化吉,得以生存。否則,他無論采納劉晔還是王朗的計策,隻要與一方聯合,另一方即将遭滅頂之災。采劉晔之計,蜀攻吳外,魏擊吳内,吳呈土崩之形;納王朗之策,吳破蜀乘勝追向白帝城,魏大舉進軍漢中,蜀現瓦解之勢。
在虎豹雲集、狼煙四起的疆場上,孫權左右騰挪,應對巧妙。見機看利,出其不意;逢兇遇危,能化險為夷。兼智兼勇,終于取得襲取荊州、火燒夷陵及抗魏進犯一系列戰役的勝利。陳壽評他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
亂世貴智勇,能全則避偏。當然,這是紛亂之末,君主應該适時而啟治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