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逝。
谏議大夫賈逵典喪事,曹彰問:“先王玺绶何在?”賈逵曰:“太子在邺,國有儲副。
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問也。
”(《三國志·賈逵傳》)遂奉梓宮還邺。
曹彰謂曹植曰:“先王召我,欲立汝也。
”曹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三國志·曹彰傳》注引《魏略》)《三國志·陳矯傳》曰:陳矯随曹操征漢中,還為尚書。
行前未到邺,曹操崩洛陽,群臣拘常,以為太子即位,當需诏命。
陳矯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懼。
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
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
”即具官備禮,一日皆辦。
明旦,以王後令,策太子即位。
據此看來,曹操按理臨終應該留下策命曹丕嗣王的诏書,但他沒有留,而是獨召曹彰到身邊,曹操叫曹彰必有用意,要麼是欲改嗣,要麼是欲曹彰助曹丕,以防不測,要麼是欲與曹彰相商後再定奪。
曹彰不得旨,自忖生争心。
賈逵、陳矯堅持立嫡,曹丕如願以償。
曹丕即王位,即遣曹彰、曹植等歸藩,誅丁儀、丁廙。
黃初二年(221),監國谒者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
曹丕欲治其死罪,因太後不允,而貶爵為安鄉侯,不久改封鄄城侯。
三年(222),曹丕立諸侯王,曹彰為任城王,曹植為鄄城王。
四年(223),曹彰、曹植等朝京都,曹丕仍記恨二人,遲遲不見。
曹彰忿怒暴卒;《世說新語·尤悔》說為曹丕毒害。
曹丕統治時期,諸侯封國有名無實,且法禁嚴切。
宗王封地由一郡減為一縣,任庸才為官吏,給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使遠隔在外,限止進京朝見及相互通往;設監國谒者之官以監察言行,随時上報。
曹植多次上疏,悔過自新,冀望試錄,但終不能得。
曹丕死後,曹植又數向曹睿上疏,傷感孤寂,懇求被征。
曹睿優文答報,略寬法禁,複宗王封地為一郡,允許宗親走動,但依然不用之。
曹睿初即位,親往長安以拒蜀軍侵犯,洛陽訛言其崩,群臣幾迎曹植,故對其還要加以提防。
曹植欲效犬馬之勞,但終為籠中鳥,太和六年(232),積郁成疾而死。
曹操共生有二十五子,近半數夭折。
劉氏所生長子曹昂死後,卞氏所生曹丕、曹彰、曹植及環氏所生曹沖等便最為重要。
曹沖五六歲時,孫權送緻大象,曹操欲知斤重,群下莫能解。
曹沖曰,置象船上,刻水痕,易物可知。
曹操大悅。
曹操若求金塊玉石等體積,曹沖似乎能找出辦法來。
曹操甚愛之,似有意立嗣,不幸其早亡。
曹丕秉政,憂懼曹彰、曹植等同胞及同父異母兄弟陰懷異志,遂禁锢之,而覺得曹真、曹休等族兄弟忠誠可靠,乃委以重任。
曹真字子丹,曹休字文烈,皆曹操族子,常并随曹操征戰,因作戰勇猛,數有戰功,并為将軍。
曹丕拜曹真為鎮西将軍,曹休為鎮南将軍。
曹丕為太子時,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铄号稱太子四友。
曹操嘗告誡曹丕曰:“懿非安份守己久為人臣者,終會幹預汝事。
”(《晉書·宣帝紀》)曹丕不以為然,仍對司馬懿非常友好,處處庇護他。
曹丕稱帝後,對他猶為信重,凡外出,則使留守,視為蕭何。
可司馬懿心裡不太會把曹丕看為劉邦的。
司馬懿,字仲達,河内溫縣人,多謀略,善權變,因父司馬防與曹操有舊,故與兄司馬朗、弟司馬孚等俱事曹魏。
曹丕欲用武力統一天下,問太尉賈诩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诩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應期受禅,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猝謀也。
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三國志·賈诩傳》)曹丕不納。
因受孫權僞降愚弄,曹丕遂出兵報複,但無戰果。
黃初五年(224),曹丕又欲讨孫權。
軍師辛毗谏曰:“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
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
今日之計,莫若修範蠡之養民,法管仲之寄政,則充國之屯田,明仲尼之懷遠,十年後用之,則一役可定。
”曹丕曰:“如卿意,當以賊虜遺子孫耶?”辛毗曰:“昔周文王以纣遺武王,唯知時也。
”(《三國志·辛毗傳》)曹丕不聽,兵至廣陵。
東吳大駭,乃沿江僞裝城圍,布設假樓、假人等,浮船江中。
曹丕臨江而望,以為吳已有備,乃退軍。
黃初六年(225),曹丕最後一次征吳。
禦史中丞鮑勳谏曰:“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
”(《三國志·鮑勳傳》)曹丕怒貶其職,出兵南下,結果又是無功而返。
曹操時,劉廙有言:袁氏是自欲潰者,自行滅亡,故可征服之;孫權、劉備是自為計者,發憤圖強,與自欲潰者異勢耳,難用武功,宜以德兼之。
他希望曹操結束亂世混戰,開始經國安邦。
賈诩、辛毗等勸谏曹丕的話亦為此意。
黃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逝,時年四十歲,葬首陽陵。
時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诩已死,骠騎将軍曹洪失勢免官,曹丕臨終召中軍大将軍曹真、征東大将軍曹休、鎮軍大将軍陳群、撫軍大将軍司馬懿并受遺诏輔嗣主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