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上疏曰:“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業者之所緻慎也。
”(《三國志·杜恕傳》)當初曹操為了代漢,故急需有商韓之術的人,以破儒者。
曹操不破儒不得立,是謂逆取。
而今魏室得業,當尊儒而抑商韓,以求順守。
高堂隆上疏曰:“臣觀黃初之際,天兆其戒,異類之鳥,育長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異也,宜防鷹揚之臣于蕭牆之内。
可選諸王,使在封國典兵,構成棋峙,鎮撫皇畿,翼亮帝室。
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民詠德政,則世代傳祚;下有怨歎,則辍錄授能。
由此觀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三國志·高堂隆傳》)曹睿下诏深慰之。
鳥育燕巢,是謂魏室将為他姓制禦;鷹揚之臣,喻指司馬懿。
初,侍中吳質謂曹睿曰:“骠騎将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三國志·吳質傳》注引《質别傳》)曹睿憂社稷,問尚書令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三國志·陳矯傳》注引《世語》)陳矯是說司馬懿可用,但難托。
曹睿猶豫不決。
司馬懿出兵遼東前,乃谏曰:“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
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内有役,勢不并興,宜假絕内務,以救時急。
”(《晉書·宣帝紀》)曹睿已餘日無幾。
景初二年(238)冬,曹睿寝疾,以燕王曹宇為大将軍,使與領軍将軍夏侯獻、武衛将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骁騎将軍秦朗共輔嗣主曹芳。
曹宇,曹操環氏夫人生,少與曹睿同住,二人親密。
太和六年(232)封燕王,深受曹睿寵賜。
青龍三年(235)征入朝,景初元年(237)還邺,二年(238)夏,複征入朝。
夏侯獻,夏侯氏族子。
曹爽,曹真子,少與曹睿親,曹睿即位,待之甚厚。
曹肇,曹休子。
秦朗,秦宜祿子。
曹操與劉備圍呂布于下邳,呂布使秦宜祿詣袁術求救,袁術留之。
關羽屢請曹操,欲得秦宜祿妻。
曹操疑其有色,及城陷,曹操見之,乃自納之,待秦朗如子。
後秦宜祿為張飛所殺。
曹睿與秦朗親。
時司馬懿自遼東返,曹宇勸曹睿,以關中事重,使其徑還長安,勿進洛陽。
曹睿從之。
夏侯獻、曹肇和秦朗素恨劉放、孫資專權。
曹操曾以劉放、孫資為秘書郎。
曹丕更名中書,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皆掌機密。
曹睿尤加崇信,每有大事,常聽其主張。
劉放、孫資懼有後害,乘隙入見曹睿,進行離間。
劉放曰:“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忘耶?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與侍女言戲。
燕王擁兵南面,不許臣等入,此即豎刁、趙高也。
今太子幼弱,未能統政,外有強暴之寇,内有勞怨之民,陛下不遠慮存亡,而近系恩舊,委祖宗之業與二三凡士,寝疾數日,内外壅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
”曹睿聽後,怒曰:“誰可任者?”劉放、孫資乃舉曹爽,并又建議宜速召回司馬懿。
曹睿聽之,遂更拜曹爽為大将軍,又擔心其能力有限,任尚書孫禮為大将軍長史,以佐之。
曹肇聞之,向曹睿固谏,曹睿欲停。
劉放、孫資複勸阻,曹睿複聽之,終免曹宇、曹肇、夏侯獻及秦朗輔政之任。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劉放傳》及注引《世語》)司馬懿在汲縣,數日内得二诏,前後相違,疑京師有變,遂疾驅入朝。
陳壽記述曰:曹宇性恭良,陳誠固辭。
曹睿遂以曹爽代之。
陳壽之說可能有誤。
曹宇同曹睿甚親,早就應召入朝。
受命輔政後,便積極出策,阻止司馬懿回朝,不大可能提出辭職。
實際上,這是一場輔政權力的争奪。
不僅宗族與異姓之間有矛盾,而且宗族内部亦不和睦。
曹丕、曹睿排除曹彰、曹植等嫡枝後,是靠啟用曹真、曹休等旁杈來衛護的。
曹真、曹休兩人資曆相當。
曹丕初以曹真為鎮西将軍,以對蜀,曹休為鎮南将軍,以對吳;後以曹真為中軍大将軍(實際為全軍主帥),曹休為征東大将軍;臨終又以曹真為首席輔政大臣。
曹真排前,曹休不滿居下。
曹睿即位後,以曹真為大将軍,曹休為比大将軍地位略高的大司馬,想以此達到平衡。
但是這樣的安排收效不大,大将軍多實權,大司馬多榮譽,裂痕依在,并延及到下一代曹真子曹爽和曹休子曹肇之間。
曹睿病危之際,最初把輔政權力基本都托付給了親族,然而他們之間卻分為兩派。
曹宇、曹肇、夏侯獻等為一派,曹爽單獨為一派。
這使劉放、孫資有機可乘。
他倆迅速連結曹爽,最終使曹爽、司馬懿赢得輔政大權,而把曹宇等排擠出局。
這一結果導緻後來司馬氏代魏。
劉放、孫資保得身家性命,從此便受到司馬氏的厚待。
吃司馬氏俸祿的陳壽大概在這件事上得為劉放、孫資曲筆掩飾一下,把他們構陷曹宇說成其自願引退。
景初三年(239)正月,曹睿将八歲的曹芳托付于曹爽和司馬懿後死去,時年三十四歲,葬高平陵。
後司馬氏誅曹爽,廢曹芳,遂起而代魏。
曹魏政權迅速衰落,除上所述,還有一個緻命的原因就是命運,曹丕、曹睿等皆短壽,而司馬懿剛好完成專權而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