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章武三年(223)春,劉備病笃,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并受遺诏輔劉禅。
諸葛亮為首席輔政,主政務,李嚴為副,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鎮永安。
劉備死,劉禅即位,諸葛亮封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尋領益州牧;李嚴封都鄉侯,加光祿勳,後轉前将軍。
劉備臨終謂諸葛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諸葛亮傳》)一般人把劉備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話理解為:如果劉禅不才,諸葛亮可廢之自立,即劉備有将基業轉給諸葛亮之意(又有人認為劉備這樣說是在行欲擒故縱之計)。
但是也有人把其理解為:如果劉禅不才,諸葛亮可廢之,再從宗子中擇立,即劉備授諸葛亮有霍光那樣的自行廢立的權力。
《三國志·孫翊傳》注引《典略》及《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曆》曰:孫策臨卒,張昭以孫翊(孫權弟)有孫策之風欲之接繼。
孫策定孫權,但謂張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似有讓張昭可廢孫權以立孫翊之意。
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是能說得通的。
我們至少應在劉備說的上下兩句話裡找到連貫的意思。
劉備說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意為諸葛亮有使漢室再興的才能,故劉備續說的若劉禅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應該意為諸葛亮可行廢立。
這兩句連貫的意思應是:劉備欲能臣諸葛亮輔其能子複漢大業。
我們這樣來理解,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就清晰了,無謂猜想的那般複雜。
劉備上句要諸葛亮定漢業,下句則要以基業相讓,這是矛盾的。
轉劉室為諸葛之業,諸葛亮至少沒有了以行統一的名義。
此時,魏吳蜀三家集團各擁一批優秀人才,鼎足之勢已成,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已基本結束。
成敗難以一役而定,将最終取決于治道。
我想在此就諸葛亮治蜀的内政和外交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加以讨論,以明其何得何失。
東漢順帝時,全國約有戶口一千萬,人口五千萬。
益州約有戶口一百五十萬,人口七百萬。
東漢末年的殺戮、掠奪、饑荒、疫病及亡匿等,使人口劇減,十裁一二在。
《晉書·地理志》曰:劉備稱帝,約有戶口二十萬,人口九十萬。
《三國志·劉禅傳》注引王隐《蜀記》曰:蜀滅時,約有戶口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
《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曰:魏并蜀前,約有戶口六十六萬,人口四百四十萬。
《三國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曰:吳亡時,約有戶口五十二萬,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兵二十三萬。
如此計算,三國總人口約計八百萬,約東漢五千萬的六分之一。
這是漢晉間人口最少的時期。
晉代魏後,人口開始增長。
《晉書·地理志》曰:吳亡,晉約有戶口二百四十萬,人口一千六百萬。
約東漢三分之一。
盡管這些統計數字不會很準确,但是基本上還是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興衰的情況。
時,南中諸郡反叛,東吳有觊觎之心,北魏随時會犯境。
在劉備舍棄荊州、攜衆南奔那存亡之時,諸葛亮奉命于敗軍之際,連和孫權打敗曹操;這時在益州疲弊、四境危急之刻,他複受任于危難之間,以保家衛國。
諸葛亮于建興元年(223)通好東吳,消解一方外憂;二年(224)務農殖谷,閉關息民;三年(225)領兵南征,平定叛亂。
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治理初見成效,長此經營下去,蜀漢會日益強盛起來。
可他于四年(226)開始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227)率衆北駐漢中;六年(228)出軍北伐,掀起連年戰火。
我們又不能不對其治理産生疑問。
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在隆中說劉備曰:“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蜀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他在上劉禅的《出師表》中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幾十年間,益州由富庶而衰窮。
諸葛亮《隆中對》的計策是:劉備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待天下有變,荊益兩路向中原,漢室可興。
但因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諸葛亮設計的雙刃,成了單刀。
諸葛亮需要調整戰略。
諸葛亮輔政,書杜微曰:“今因曹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三國志·杜微傳》)這在總的思路上仍與《隆中對》相符合,先自強,以待敵疲。
魏吳中許多大臣都勸谏其主,宜專心于治國,使國富民安,然後可以強兼弱。
漢末戰亂,國破家亡,三強勢均而鼎立,面臨的都是相同的情況,宜先固己,而後圖彼。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聯合孫權北伐,自率二十萬大軍準備出征(二十萬兵很可能是蜀國的總兵力,他率十萬兵較可信)。
這是《三國志·劉禅傳》注引《諸葛亮集》載劉禅三月下诏書中說的,其實,這個诏是諸葛亮寫的,劉禅照着宣告而已。
蜀漢有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