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武都所處的位置,曹操撤出兵民後,劉備也不可能大力投入,主要還是經營漢中。
或者說,武都基本是雙方的緩沖地帶。
建興七年(229),諸葛亮出兵武都、陰平,退走郭淮,收複二郡。
建興八年(230),曹睿遣大司馬曹真由斜谷、大将軍司馬懿由西城進攻漢中,因霖雨連日而退。
魏延奉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
史料對此戰記載不甚詳。
郭淮很可能是應曹真伐蜀又入武都、陰平,魏延擊退之。
《三國志·曹真傳》曰:魏太和四年(230),曹真請數道伐蜀,曹睿準之。
曹真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
司馬懿溯漢水,當會南鄭。
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
《三國志·劉禅傳》曰:蜀建興八年(230)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
兩相對照,魏軍由西城、子午、斜谷進攻漢中是可以肯定的,曹真是由子午還是斜谷入不确定,但問題無關緊要。
有問題的是“從武威入”不好理解。
武威郡屬涼州,在雍州南安、天水二郡北。
時徐邈為涼州刺史,郭淮為雍州刺史。
讓涼州兵穿過雍州伐蜀的可能性不大。
武威很可能是武都之誤。
曹真欲數道并入,大伐蜀,召郭淮從武都入較合乎情理。
從武都入,直接入漢中,從武威入,得經南安或天水入武都,然後才能入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漢中張魯,便是從武都而入的。
曹真、司馬懿等退走後,郭淮可能盤桓在武都、陰平一帶,魏延退之,并又追之。
諸葛亮平定武都、陰平二郡,應該看做是收複故地,而不是北伐。
魏延戰敗郭淮,大緻也是如此。
蜀軍可能在這段同魏軍争奪武都、陰平二郡的時間裡,使陰平向北擴展了。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出祁山。
曹真病死,曹睿遣司馬懿救之,司馬懿進至隃麋。
諸葛亮攻上邽,司馬懿急進,諸葛亮後退,兩軍相拒祁山。
李嚴運糧不繼,謊召諸葛亮撤軍。
諸葛亮還,張郃追尾,中箭亡。
諸葛亮查出李嚴作僞,廢之為民。
諸葛亮廢李嚴,實際是獨掌輔政之權。
《三國志·李嚴傳》及注引記錄了一些二人争權的情況。
李嚴曾書與孟達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這說明李嚴想握有跟諸葛亮差不太多的權力。
諸葛亮經連吳、安民、南征、治戎講武、北駐漢中這一系列活動,已基本将軍政大權一攬在手。
李嚴無奈,書與諸葛亮,說其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諸葛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諸葛亮每當北出,都欲李嚴來鎮漢中。
李嚴皆推辭,或求分益州東部諸郡為巴州,以其為刺史,或求開府。
諸葛亮欲相轄,李嚴則圖并立。
《三國志·呂乂傳》曰: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巴西太守呂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
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
說明諸葛亮在前線征戰時,并未得到後方的有力支援。
諸葛亮有言:“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卷二《今民貧國虛教》)可見蜀國已非常窮困,隻有靠出售蜀錦以供軍資,以同敵戰。
諸葛亮終其一生爵為鄉侯,《三國志·蜀書》記封縣侯者不過魏延、姜維、王平、吳壹等寥寥數人,食邑多少不詳,恐不會有逾萬者,與魏吳不能比,這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蜀國人稀物少的情況。
司馬懿部将皆言,隴右無谷,宜急輸運,以備諸葛亮再犯。
司馬懿曰:“亮二出祁山,一攻陳倉,受挫而返。
縱其後出,不複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年不能動矣。
”于是安治隴右(《晉書·宣帝紀》)。
從司馬懿嘴裡,我們也可以知道諸葛亮共三次北出,諸葛亮收複武都、陰平,魏延戰郭淮都是不算的。
三年後,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又積蓄了一些力量,遂又約孫權出兵,自率十萬衆出斜谷,屯渭水南岸,欲圖隴東。
據《晉書·宣帝紀》、《三國志·諸葛亮傳》等傳紀記載,可知是役的一些始末情況。
魏将欲駐渭水北岸以待之,司馬懿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引軍渡渭水,背水立營。
司馬懿又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諸葛亮果上五丈原。
兩軍相拒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服飾以辱之。
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戰。
曹睿诏之但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并遣辛毗為其軍師,持使持節以制之。
諸葛亮又挑戰,司馬懿欲出兵,因辛毗杖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