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望着曹丕、劉備稱帝立國,孫權雖渴慕,但尚不敢造次。
他奪荊州,殺關羽,料劉備不會善罷甘休,遲早要報複,故還得繼續向曹丕稱臣。
夷陵之戰後,他重新與蜀結盟,使西部邊境安定下來,但是又與魏關系破裂,遭其不斷進攻。
黃武七年(228)石亭之戰後,他總算在北部邊境擺脫劣勢。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感到西北兩面獲安,這才宣布稱帝。
孫權曾在曹丕死、曹睿即位時即出兵攻魏,不克而還。
陸遜上疏孫權,曹丕已死,毒亂之民不但未有瓦解,而更靜然。
聞曹睿皆選用忠良,寬罰布恩,薄稅省役,以悅民心。
陸遜勸孫權能施德緩刑,輕賦息調。
曹睿即位伊始确實這樣做了,陸遜可能也有誇大之意,以喻孫權。
孫權認為陸遜的憂慮不免短見,他說諸葛瑾曰:“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強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耳,非是漸興隆之兆。
今睿幼弱,随人東西,操輩臣僚,必當因此弄巧行态,結黨營私,各助所附。
主幼不禦,其為敗也焉得久乎?強當淩弱,弱當求援,此亂亡之道也。
卿但側耳聽之。
”(《三國志·諸葛瑾傳》)孫權這話說得精辟,既道出曹睿的弊病,也言中自己日後身後事。
孫權回報陸遜曰:“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此為先令後誅,不欲使有犯者耳。
君以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為之耳。
至于發調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衆濟。
若徒守江東,修崇寬政,兵自足用,複用多為?顧坐自守可陋耳。
若不豫調,恐臨時未可便用也。
”(《三國志·孫權傳》)看到自己連戰連捷,曹操、劉備乃至曹丕皆已作古,孫權大有舍我其誰之感,故要竭力大作,以遂夙志,他是不願意終逸海隅的。
三國風雲人物多把自守當成消極來看,無視其積極的一面,故熱中窮兵黩武,不顧人财空耗。
他們攀登颠峰後,不是自己飄悠而落,就是後繼者訇然墜下。
孫權精于查人隙,而疏于防己漏。
随着日趨老境,他明目漸暗,聰耳益愦,于是眩暈于小忠,迷戀于恩愛,而臣僚結黨,各助所附。
其為成功而樹立豐碑,其為敗亡而播下禍種。
孫權為連年戰事導緻的士衆損減而憂,欲遣軍渡海取夷洲、朱崖及亶洲,以虜獲其民。
陸遜上疏曰:“萬裡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緻疾疫,欲益更損,欲利反害。
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衆。
今江東見衆,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
”(《三國志·陸遜傳》)孫權不聽,遣衛溫、諸葛直率萬人出征。
二将隻達夷洲,俘數千人還,得不償失。
孫權以其無功而誅之。
孫權遣使向遼東太守公孫淵示好。
公孫淵本早已降魏,又陰懷貳心,與孫權交通。
嘉禾元年(232)冬,公孫淵背魏,遣使向吳稱臣。
孫權大悅,翌年春,遣張彌等率兵萬人,乘船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賜九錫及大量金寶珍貨。
舉朝大臣皆谏,以為其未可信而寵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數百護其使還。
孫權不聽。
孫權這樣做,可能不外兩種想法:其一,他不會忘記當年向曹魏匍匐稱臣之狀,這會兒得志,不再受制于人,竟也能受人降順,自然按捺不住榮耀和興奮,終于體驗到了帝王向藩屬封賞的滋味,補償了往日的無奈和屈辱(昔日許多臣僚不太理解他為何要那樣低聲下氣讨好曹魏,這會兒更是一點不明白怎的又要這般好大喜功恩惠遼東,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沒有卧薪嘗膽和登峰造極這樣的切身體驗)。
其二,他想偷行木馬計,智取遼東。
可他未曾料到偷雞不成,會反蝕一把米。
公孫淵知與吳相隔甚遠,難以依恃借力,抑或見其來人甚多,疑有異計,乃斬張彌等,傳首曹睿,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