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司馬懿虛喘,曰:“年老沉疾,死在旦夕。
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為之。
”李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也。
”司馬懿仍假裝糊塗,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愛!”李勝複曰:“當忝荊州。
”司馬懿乃若微顯省悟,曰:“懿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今還為本州,好建功勳。
今當與君别,自顧氣力轉微,恐不複相見,令師昭兄弟結君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區區之心。
”因流涕哽咽。
李勝亦長歎,答曰:“辄當承教,須待敕命。
”李勝辭出,回見曹爽等,細言其事,曰:“司馬公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也。
”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複濟,令人怆然。
”(《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魏末傳》、《晉書·宣帝紀》)故曹爽等不複設備。
曹爽權高一尺,司馬懿術高一丈。
嘉平元年(249)正月,曹芳谒高平陵,曹爽兄弟皆從。
曹爽兄弟曾數俱出遊,桓範勸其不宜并出,以免被人閉城門。
曹爽兄弟遂不複并行,這回覺得已無甚虞乃又盡出。
司馬懿見時機到來,與二子起兵閉城。
曹爽保留司馬懿的軍權,是還要用他對付外敵,後被其蒙騙,而掉戒心。
司馬懿憑借保住的這份軍權,而使子孫日後赢得天下。
司馬懿啟奏郭太後以廢曹爽,太後從之,诏高柔行大将軍事。
司馬懿屯兵洛水浮橋,奏曹爽兄弟圖謀不軌,罷其兵權,以侯就第。
桓範見兵起,矯诏出城,南奔曹爽。
司馬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
”蔣濟曰:“範則智矣,然驽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曹爽得奏,不知所措,急立營為守。
桓範勸曹爽兄弟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複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欲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随,當護車駕幸許昌,傳招外兵,号令天下,誰敢不應者?”曹爽兄弟猶豫不決。
曹爽遣許允、陳泰詣司馬懿,觀望風旨。
司馬懿令其回勸,又使人相喻,以洛水為誓,唯免官而已。
曹爽尋思再三,乃投刀于地,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桓範哭曰:“曹子丹一世英傑,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晉書·宣帝紀》、《三國志·曹爽傳》及注引)曹爽兄弟歸罪請死,司馬懿遂奏免其職,以侯還第。
司馬懿收曹爽走卒張當治罪,張當招供,說曹爽、何晏等陰謀反逆,欲三月起事。
于是曹爽兄弟及何晏等皆被收誅,夷三族。
曹爽昏亂愚妄,司馬懿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曹芳诏司馬懿為丞相,增封至八縣,邑二萬戶,司馬懿固讓丞相。
複加九錫,又辭之。
司馬懿雖仍為太傅,這回可是名副其實。
曹爽欲獨裁,司馬懿虎卧在側;司馬懿專制,則無人出其右。
三國不願鼎立,金戈鐵馬,競争一統;宗室不念親情,反目成仇,相兼嗣位;輔臣不能共處,明争暗鬥,極力專權。
不論大小高低,皆要除繁去異,留簡存同,血雨腥風,春來秋去。
王淩是王允的侄子,王允遭族滅,他逾城得脫,後為曹操所用。
他做過揚豫二州刺史、征東将軍、車騎将軍,一直握有淮南地區的軍政大權,嘉平元年(249)為太尉,依舊屯守淮南。
王淩向來與司馬氏家族關系不錯。
司馬懿知王淩父子文武過人。
王淩外甥令狐愚時任兖州刺史。
見曹爽被誅,王淩與令狐愚密議,謂曹芳暗弱,制于強臣,曹操子楚王曹彪有智勇,可迎之都許昌。
王淩遣人入洛陽告其子王廣。
王廣謂司馬懿誅殺曹爽,手握重權,擢用賢能,未易亡也。
王淩不聽。
令狐愚不久病卒。
嘉平二年(250),火星入南鬥六星。
王淩召術士浩詳占之。
浩詳悅之曰:“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
”王淩遂謂道:“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
”(《三國志·王淩傳》及注引《魏略》)不知是欲曹彪興,還是圖己貴。
三年(251)春,王淩遣将軍楊弘連結新任兖州刺史黃華。
黃華、楊弘連名向司馬懿告發。
司馬懿先下書赦王淩罪,又遣人喻解,随後率大軍乘水道疾下。
王淩自知勢窮,迎至丘頭,自縛水邊。
司馬懿遣人解其縛,送還京都。
王淩知罪難赦,行至項縣決曰:“行年八十,身名并滅,命耶!”(《三國志·王淩傳》注引《魏略》)遂自殺,繼而被滅族。
王允、王淩叔侄二人都官至三公,可又兩遭滅族。
曹彪賜死,曹氏諸王公畢集于邺縣,設官吏監察,不得與人交往。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食邑五萬戶,遷司馬孚為太尉。
司馬懿固讓相國、郡公不受。
司馬懿欲滅吳蜀,始分軍糧,克時同舉。
秋,司馬懿死,終年七十三歲。
司馬師為撫軍大将軍,錄尚書事,輔政,翌年轉為大将軍。
曹魏政權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