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章 司馬昭平諸葛誕,弑曹髦,滅蜀,誅鐘會

首頁
    維,諸葛緒由天水向武都、橋頭谷絕姜維歸路,鐘會督十餘萬衆分入斜谷、駱谷取漢中,若擒姜維,便當東西并進,掃滅巴蜀。

    劉禅悉魏軍東西并入,才在睡夢中驚醒,乃遣廖化向陰平援姜維,随後又遣張翼、董厥等向陽平關為遊軍,但已是遠水不救近火。

    陳壽在《姜維傳》裡對劉禅遣兩路援軍的記述好象有點不清。

    一般認為劉禅是同時派遣了兩路援軍,而且他們都到了陰平,《資治通鑒》即如此理解。

    我覺得我們若結合姜維對漢中的重新部署來看,兩路援軍各持軍令,又在前線異常吃緊的情況下,是不該在一起的。

    至于為何先後分發,書無記載,大概是倉促無備的問題吧。

     漢中蜀軍收縮在漢城、樂城兩大防禦據點裡,各有五千兵。

    魏軍數道平行,直入漢中。

    鐘會未去攻城,避開以衆擊寡,纏手難脫,而各使萬人圍之,自率大軍徑出陽平關,攻占關城。

    姜維的重點防禦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破掉了。

     鄧艾攻姜維,姜維聞鐘會入漢中,乃退至陰平,與廖化合,欲赴關城。

    諸葛緒進至橋頭谷,姜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其後。

    諸葛緒急退,姜維尋還,從橋頭谷過。

    姜維聞陽平關、關城皆失,乃至白水,與剛走到這裡的張翼、董厥等合五萬兵退守劍閣。

     鐘會進攻劍閣,不克。

    鄧艾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從江油詣涪縣,北斷劍閣,南下成都。

    諸葛緒認為那不再是他的任務,故未從,而進與鐘會合。

    鐘會奏其畏懦不進,放走姜維,使檻車征還,悉并其衆。

    冬,鄧艾跋涉絕險,奇兵至涪縣。

    諸葛瞻亦至涪縣,黃崇屢勸其速行據險,勿使敵入平地。

    諸葛瞻盤桓猶豫,鄧艾長驅而前;諸葛瞻卻戰至綿竹,列陣以待;鄧艾跟進,背水死戰,力斬諸葛瞻,進軍雒縣。

    鐘會因糧乏欲還,聞鄧艾破綿竹,遂又開攻,姜維退至廣漢、郪縣,以待劉禅動向。

    鐘會急至涪縣,遣兵圍追姜維。

     成都百姓奔逃,群臣慌亂,劉禅想投東吳,又欲退南中。

    谯周見大勢已去,一再勸說劉禅降魏,沒有必要東奔南走。

    他認為入吳即要向吳俯首,魏兼蜀後即将并吳,屆時還得跟吳一塊向魏稱臣,與其蒙兩遍恥,遭二茬罪,不如受一次辱,忍一回苦;去南方,當早有準備,諸葛亮南征,僅平其表,未服其心,平常供賞不多,而賦役甚衆,積怨已深,窮迫往依,外敵追至,内夷反叛,恐難以保存。

    他勸劉禅知得知喪,知存知亡。

    劉禅遂向鄧艾投降,敕令諸軍繳械。

    蜀為守險之國,王業無道,關隘四開,然後俯首。

    吳亦如此,江防虛設,随即稱臣。

     對劉禅用谯周之策而降魏,裴松之在《三國志·谯周傳》中注引孫盛評論。

    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谯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

    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劉禅雖庸主,實無桀纣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戈以強卒鎮夜郎。

    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岩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征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姜維、廖化五将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憂無所投寄而慮于必亡耶?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複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谯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劉禅既暗主,谯周實驽臣,方之申包、田單、範蠡、大夫種,不亦遠乎!這大概是史學家怒斥谯周的典型,故後世跟罵者不絕。

     冷靜分析,這些激烈的言辭未必公允。

    《三國志·孫休傳》及《三國志·霍戈傳》注引《襄陽記》曰:魏伐蜀,都督巴東的右大将軍閻宇被召回,閻宇留二千人令巴東太守羅憲守永安。

    蜀向吳告急。

    吳将丁奉進攻壽春,丁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