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 司馬炎代魏,并吳

首頁
    杜預掃平荊州南境,分兵向東。

    賈充等認為可見好收兵,不宜輕進。

    司馬炎不從,他已看到勝利在望。

    孫皓遣張悌、沈瑩等率衆三萬渡江作戰。

    軍至牛渚,沈瑩曰:“晉水軍浮江而下,必至于此。

    宜畜衆力,待來一戰。

    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流可順勢收取。

    今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

    ”張悌曰:“吳之将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

    吾恐晉水兵至此,衆心必駭,不可複整。

    今宜渡江,以決戰力争。

    若敗,則同死社稷。

    若勝,則北敵奔走,兵勢萬倍,西寇不憂不破也。

    若如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複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三國志·孫皓傳》注引《襄陽記》)兩人的說法看似都有理,隻要獲勝一方,有望扭轉全局。

    其實吳軍已經喪膽,放在哪裡都不會頂事,張悌心知肚明,隻求死節。

    吳軍渡江,王渾大敗之,張悌、沈瑩戰死。

    張悌以身殉國,自謂慷慨壯烈,無所複恨,實際沒有什麼意義。

    王浚至三山,孫皓遣遊擊将軍張象率水師萬人迎戰,張象望旗而降。

     三月,孫皓窮蹙請降,王浚先行受之。

    司馬炎遂完成一統。

     晉臣對是否大舉伐吳主要有兩派意見:以羊祜、張華、杜預為代表的一派認為吳已呈亡形,晉兵資足用,征伐時機成熟;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晉尚未全安,吳糾衆負險,為深根之寇,未可盡克。

    三國戰事頻仍,曆次戰事都會出現戰與不戰的争論。

    孫子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主戰者往往認為已兵強馬壯,占有優勢,對手不足為慮;止戰者則常常感到尚民貧國虛,不宜勞費,敵寇未有釁隙。

    判斷正确可獲利,推算錯誤則不免有失。

     從晉伐吳來看,顯然,主戰派提議充分,止戰派見地不足。

    除此二論外,還有一個代表人數極少但卻不乏洞識的觀點。

    尚書左仆射山濤曰:“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今釋吳為外懼,豈非算乎?”(《資治通鑒·晉武帝鹹甯五年》)山濤不欲戰,不是像賈充那樣覺得不到時機,而是認為時機到了也不去攻取,存之為警惕,不失為一種避免外甯而生内憂的謀略。

    山濤是私下說的這番話,司馬炎可能沒有聽到。

    他即使聽到,恐怕也不會聽之。

     司馬炎承祖父及伯、父之遺風,如願以償,平定天下。

    但是,天下太平後,他遂疏于政術,耽于遊宴,除曹魏宗室之锢後,又解外戚之禁,開始寵愛後黨。

    逮至末年,傳位有偏,死後遂至外戚擅殺,宗王作亂,四世天下分裂。

    望帝王改變私天下是不可想象的,但說其在老小中擇個像模像樣的應該不很難,那樣,大概會避免一些亂子,會把香火傳的遠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