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況,但君主立憲不由我們。
憲法似乎早早就存在了,隻是不見憲政的影子。
日本三世紀興起的大和王朝,後在豪族蘇我氏的專控下逐漸衰落下去。
七世紀,中臣鐮足(後賜姓藤原)等推翻蘇我氏,仿效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革新,削弱貴族勢力,确立以孝德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
但自九世紀藤原氏專權行使攝關制度起,後經源賴朝将軍建立幕府制度延至明治維新止,在這千餘年時間裡,世襲豪族相繼稱霸總政,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而天皇則大權旁落,在貴族的保護下過着奢侈的隐居生活,傳宗接代,承襲皇位,作為國家政權的傀儡。
十九世紀,資産階級發動“尊王倒幕”政變,迫使幕府将軍德川慶喜還政天皇睦仁。
睦仁遂改元明治,發動維新運動,建立天皇制專制政權,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同時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二十世紀,軍國主義失敗後,天皇再次留下襲位,交出重權,以首相為首的内閣正式領有國政。
五世紀,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及朱特人陸續自歐洲大陸侵入不列颠島,在相互交戰及征服土著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七個王國。
九世紀,西撒克斯國王愛格伯掃滅六國,首次統一英國。
十三世紀安茹王朝時,貴族為限制王權、保障自身利益,迫使國王建立等級君主制。
十五世紀,貴族間為争奪王位爆發“玫瑰戰争”。
戰争結束,貴族實力耗盡,亨利·都铎奪得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加強專制統治。
到十七世紀,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受到貴族和資産階級的沉重打擊,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克倫威爾建立起新政府,實行軍事獨裁,他死後,查理一世的兒子乘機複辟,不久被“光榮革命”推翻,最後國王威廉三世同土地貴族--資産階級聯盟達成妥協,建立君主立憲政權。
議會政府從此掌管國家政權,國王則隻具襲号,保有統而不治的象征性權力。
早在東周和東漢末兩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這種後來英日兩國貴族削弱王權的政治局面。
假設東周霸主召集一次會盟,讓周王永作天下有名無實的共主,這樣的盟約或許有望達成;假設曹操等英雄豪傑在苦思冥想僭王時,豁然一下通達,他們亦有可能達成共識,把漢帝供奉在世代傳襲王冠的虛位上面。
短暫的個體生命欲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朽的足迹是困難的。
提出假設,已無裨于曆史,不過是希望繼承曆史遺産的今人有所鑒戒,遇見類似的沖突與對立時,最好克制一些英雄主義的激進行為,盡量去尋找可以折中和妥協的辦法,以達成有利諸方、不失傳統而又具新意的共識。
輝煌的勝利常常是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的;隐忍退讓并非是膽怯懦弱,可能是一種局度和容物的表現,亦能在雜亂中找到和諧。
三,統一與分治
《三國演義》開篇言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不太喜歡《三國演義》的故事,因其真假不辨,但有些話我還是大緻背的下來,因其一語中的。
封建是散權治理式的,郡縣是統權治理式的,這不過是統治者規定的不同的統治方式而已。
我接着要說的統一和分治的問題與前面的封建和郡縣不同,它們不是規定的,而是由實力決定的。
三國鼎立的局面,我覺得東周時就有出現的可能。
周平王東遷,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為諸侯四強。
秦與晉戰事不斷,後晉衰,終為韓、魏、趙三家所分。
在東周一片大魚吃小魚的聲浪中,一晉三分就顯得有些反常。
晉若不分,秦之東擴是有困難的,格局很可能是另樣。
或三足鼎立,或四方并存。
三晉湊上七雄數,否則,燕基本就是公孫淵,齊晉必有好戲看。
西部崇山峻嶺,南方大江長水,天險為自治提供了便利。
今天這些都是小菜一碟,飛機火箭輕松進去,在冷兵器時代是可抵擋千軍萬馬的。
面對楚河漢界,蒯徹向韓信獻計:秦失之鹿,群雄逐之。
韓信及時中立,三分天下可以形成。
劉邦占西,項羽據東,韓信盤中原。
可韓信犯愚,不忍一餐之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