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請将須行激将法”——《三國演義》中的激勵謀略

首頁
    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報知遇之恩。

    因此,對待賢能隻有做到心誠、禮敬、意專、言聽計從,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暢,充分發揮其作用。

    如果以權勢壓人,頤指氣使,必然失掉人才。

    三國時代的傑出統治者,都很注意禮賢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賓,“任賢如事師”(《樊川文集·雪中書懷》)。

     劉備要第三次去請孔明,關羽、張飛好大不高興。

    關羽認為“其禮太過”,張飛幹脆說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來。

    劉備呵斥他們說:“汝豈不聞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三人離茅廬還有半裡之遙,劉備便下馬步行。

    來到諸葛亮家裡,恰逢諸葛亮正高卧草堂,劉備不讓通報,恭恭敬敬在階前站立了半響又一個時辰,直到諸葛亮醒來。

    正是:“不是虛心豈得賢?”(王安石《諸葛武侯》)得到諸葛亮之後;他“以師禮事之”,認為“我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說道:“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

    ”臨死托孤,甚至叫三個兒子“以父事丞相”。

    這些所作所為,使諸葛亮感銘肺腑,覺得“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諸葛亮對蜀劉政權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傳誦千古,感人淚下,其實,首先是由于劉備的愛才、尊才和善于用才。

    隻因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和“托孤既盡殷勤禮”,才有諸葛亮的“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報國還傾忠義心”。

    他們兩人可謂君臣相得,珠聯壁合。

    東吳的孫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賢能。

    吳國太臨死囑咐孫權:“汝事于布、公理當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

    ”孫權在合肥,聽說魯肅來到,“下馬立侍之”’“請肅上馬,并辔而行”。

    曹操聽說許攸來投,竟顧不得穿鞋,跑出來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于地。

    司徒王允為用歌妓貂蟬,也對之“叩頭便拜”,貂蟬為之感動,表示“萬死不辭”甘願犧牲自己,去離間董卓和呂布。

     尊重人才,不僅表現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禮,關鍵在于尊重其意見,采納其建議。

    呂布被圍下邳,陳宮建議他帶一部分軍隊駐紮城外,以成“犄角之勢”,他回答:“公言極是。

    陳官又建議他引精兵斷曹軍糧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幹。

    因為對他來說,妻妾的幾滴眼淚比陳宮的建議還要重要,結果束手就擒。

    霸王項羽,雖然口中稱呼範增為“亞父”,可就是不聽其計,氣得範增棄他而去。

    因此,尊重人才的實質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是對人才的極大褒獎和安慰。

    它可以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使人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由于有時情況一時不明,由于可能産生的流言蜚語,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誣陷進讒,以緻懷疑人才、毀滅人才的悲劇古今擢發難數。

    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複雜紛壇的現象中明察是非。

    太史慈被孫策擒住,孫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餘衆”,以助孫策,兩人約好第二天中午回來。

    太史慈去後,孫策手下之人都說太史慈不會再來,孫策卻深信不疑。

    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帶領一千多人如約歸來。

    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丢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找尋。

    靡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道:“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深深了解趙雲的劉備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

    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征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将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

    ”劉備聽後笑着說:“黃漢升(黃忠字)非反叛之人也。

    吳彜陵大戰前夕,諸葛瑾請求去蜀求和,張昭向孫權吹風說,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還。

    孫權追述了諸葛瑾過去的言行,駁斥說:“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于瑜(諸葛瑾字)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

    ”上述這些是多麼可貴的信任! 在那個時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禍連九族,但諸葛亮用人卻是非分明。

    五出祁山時,都護李嚴因沒有備好軍糧,怕諸葛亮見罪,就謊報軍情,又在後主前誣陷諸葛亮。

    諸葛亮雖将他削為庶民,但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長史。

    這樣對李豐信任,确實難能可貴。

     《三圍演義》還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敗告誡後人,切莫偏聽偏信,妄生疑心。

    官渡大戰時,袁紹聽信審配所言,任意聯想,懷疑許攸是曹操奸細,逼得許攸終于投曹。

    後又聽信郭圖讒言,要對張郃、高覽問罪,逼得張、高兩人也降了曹操。

    劉禅聽信宦官讒言,竟懷疑諸葛亮有“異志”,把他從北伐前線召回,以緻贻誤一次戰機。

    吳主孫皓,懷疑陸抗通敵,罷其兵權,結果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信人,二要賴其才。

    劉備仰慕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授任于敗軍之際,托命于危難之秋,讓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

    孫權因素知陸遜有奇才,幾次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使這位年輕的将領名彪史冊,大展宏圖。

    而無能的蜀後主,根本不了解敵我力量和前線戰況,卻聽信讒言,嫌姜維屢戰無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維避禍沓中,造成西蜀布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