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失掉街亭後的自責,也被千古所稱頌。
守衛街亭,諸葛亮反複叮咛于前,化驗為夷平安撤退于後。
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開脫自己的。
但他嚴于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淨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别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這是貫通古今的不惑之言。
戰争是如此,治國治廠也是如此。
許多出色的企業家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還包括嚴守信義。
諸葛亮五出祁山時,接受長史楊儀的建議,把軍隊分為兩部分,決定“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打算以此減少糧草需求,保持軍隊銳氣,堅持北伐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當第一批軍隊已經到期時,突然出現了嚴重敵情:魏将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來攻,這時新軍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準備收拾起程,楊儀建議暫時留下老兵。
待新兵到後,再行替換。
諸葛亮态度堅決地說:“不可。
吾用兵命将,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
”并立即—下令:“當日便行。
”軍士聽到這種情況後,群情激奮,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衆,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
”于是,諸葛亮命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
當倍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的西涼兵剛想安營歇息,士氣高昂的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把西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古語說:“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
”“信者,至誠、至實、至一、至公也”。
通俗地講,信就是說話算話,誠實可靠,始終如一,不因人而異。
曹操講:“大丈夫以信義為重”。
《黃石公三略》中指出:“将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
”帶兵用将,隻有嚴守信用,才能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赢得下屬的信任。
而信任可以提高一個集體的心理相容水平,激發起高昂的士氣。
如果下屬一旦感到受騙,那會産生十倍的怨恨。
這種怨恨是對組織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壞力。
這啟發現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實現不了的事幹脆不說為好,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
這就叫政策兌現,取信于民。
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實不至。
(五)“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容”的激勵寬容,是激勵的重要手段。
領導者的寬容品質能給予部下以良好的心理影響,使部下感到親切、溫暖、友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放開手腳進行工作。
古語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一個領導者隻有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氣度,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效能,為實現組織的目标而共同奮鬥。
為了烘托諸葛亮從容不迫、深謀遠慮的性格特征,《三國演義》的作者刻劃了一個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周瑜形象。
其實,這是大大冤枉曆史人物周瑜了。
據《三國志·周瑜傳》及其注引,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即心胸廣闊,很能容人。
那位自恃資深功大的程普,起初瞧不起周瑜,甚至“數淩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終于感動了程普。
程普以後非常敬重和欽服周瑜,告訴别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年紀輕輕的周瑜能如架海擎天的玉柱,功垂史冊,與他政治家的胸襟有很大關系。
一個企業的領導,如能有周瑜一樣的寬容精神,那會如美酒醉人心田,必将極大提高企業的心理相容水平,使部下獲得發揮才能的最佳心理狀态。
培養自己的寬容品質,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出以公心,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
曹操與張繡曾數次交戰,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特别是大将典韋,都死于曹、張兩人的一次戰鬥中。
應該說兩人結怨甚深。
後來,經賈诩勸導,張繡去投曹操,曹操不但沒記前嫌,反而熱誠歡迎,握手言歡,還拜張繡為揚武将軍,充分表現了他寬廣的政治家胸懷。
張繡後來果然為曹操立下大功。
《三國演義》還記叙了頗有見地的李儒勸說董卓的故事。
當董卓見到呂布調戲貂蟬,勃然大怒,要殺呂布。
李儒舉了楚莊王“絕纓會”的故事,勸說董卓。
據史書記載,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平定了一場内亂,于是大宴群臣。
忽然一陣輕風吹滅了燈燭,一人乘黑拉着莊王愛姬的衣袖調情。
愛姬嗔怪,順手扯下那人的帽纓,告訴莊王,要求追查。
莊王不但沒有追究,反而哈哈大笑,令衆人都把帽纓扯下,然後重新點燈,大家盡情暢飲。
後來,在一次戰鬥中有個人英勇殺敵,立下大功,此人正是當初被莊王原諒的那位武将。
正如有首古詩贊歎的:“暗中牽袂醉情中,玉手如風已絕纓。
盡說君王江海量,畜魚水忌十分清。
”董卓經李儒提醒,雖然覺得有理,但到底醋勁不減,容不得呂布,舍不得貂蟬,把關系搞得很緊張,結果終于被呂布殺死。
由此可以說明,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