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政務以外,我覺得他很可能是在兩川各地着手征兵。
後《出事表》雖疑為後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論述還是很有道理的,它說:“此皆數十年之内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這個“四方之精銳”雖然在諸葛亮時還留有一部分,但被劉備帶走的恐怕是大多數,而這“大多數”中的大多數又沒能回來,所以說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很大。
綜上所述,劉備在整個夷陵戰役投入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線主戰場投入了七到八萬的兵力。
戰後随劉備逃回蜀漢的有三萬左右。
其餘的一部分戰死,一部分投降東吳,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
小結。
1。
劉備的失誤:
(1)戰前雖有準備,但并不萬全。
黃權意識到順江而下作戰雖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難,一旦失敗,無法沿江逃遁。
而劉備顯然沒有考慮自己會失敗。
很難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中,稱帝,征兵,造船,訓練水軍。
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兩點,而後兩點是一帶而過,而這後兩點恰恰是突破夷陵的關鍵。
就是在戰争初期,劉備還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開始進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原本應該速戰速決的戰鬥拖了這麼久。
劉備應該在戰前做好掩飾和徉動工作,以便突然襲擊,擴大戰果。
不佯動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對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實在讓人不解。
(2)沒有順江東下,水陸并進,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線。
之所以劉備沒有迅速挺進,很可能是水軍不濟,這和他的戰前準備恐怕有很大關系。
另外,和陸遜的嚴密布防有關系。
半年的消耗,使蜀漢戰争初期的士氣盡失,變成了“驕兵,疲兵”。
(3)在敵國境内近200公裡縱深的山區連營七百裡。
這好象有點“十全必克”的味道,認為各營依險立寨,易守難攻,萬無一失。
可是實際上面對六月酷暑,陸遜一把火就把它們燒了個精光。
由于地處山區,難以展開兵力,被東吳各個擊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劉備經驗豐富,兵馬衆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虜。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輕地:入敵國未深,士兵思家亦輕易退卻。
圮地:水毀難行稱“圮”。
夷陵一帶完全符合“輕地”和“圮地”。
面對這種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說明:“是故......輕地則無止,......圮地則行”。
就是說遇到輕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應該快速通過。
可惜劉備完全違背了。
2。
陸遜的成功:
(1):誘敵深入,以逸待勞。
陸遜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戰,不救孫桓,被很多人認為是懦弱怯陣。
實際他在等待戰機。
當他看到劉備連營的時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時機。
連曹丕的軍事能力都看出了劉備的失誤,陸遜豈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長達百餘公裡的上區丢給蜀軍,使劉備大軍不得展。
閉門不戰,讓敵人認為自己懼怕,麻痹敵人,為突然出擊做好準備。
(2):火燒連營,迂回包抄。
陸遜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線出擊,火燒連營。
沿途追擊,迂回到劉備背後,将劉備的幾支人馬分割開。
這種戰術的運用,在最大程度上殲滅蜀軍,使蜀軍前軍盡沒,北軍潰敗,劉備的中軍險些被全殲。
《孫子兵法·軍行篇》說:“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就是說:打不赢的時候守,能打赢的時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進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進攻的人一旦進攻就是“雷霆霹靂”,令敵人防不勝防。
陸遜做到了。
他在防守上布置得當,将潘璋,孫桓安排在兩翼,自己的主力據守猇亭,使劉備不能進江陵。
在最後的決戰中,他果斷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線出擊,分割包抄,終于創造了一場經典戰役。
劉備有此幾失,陸遜有此幾智,高下立叛,劉備敗後大呼:“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頗有英雄暮年,後生可畏,歎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
夷陵之戰的影響。
蜀漢精銳失去大半,損兵折将,直接導緻劉備時代的結束,諸葛亮時代的到來。
東吳大獲全勝,鞏固了新得的荊州,在以後曹魏進犯,被孫吳的得勝之師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獲益者,兩國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修好,從此穩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以後的孫吳把夷陵改稱“西陵”,陸遜的兒子陸抗擊敗羊祜和步闡,在此一戰成名。
宜都一帶或許真的是陸家人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