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後主劉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劉備之子,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禅:“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禅繼位初期也确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随着劉禅對軍國治理的深入了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黩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緻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複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内的崇高威望,劉禅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禅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将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祎、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争領域之外的國内軍政事務。
劉禅對于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于劉禅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于北伐的軍方将領太過壓迫,導緻施政方針混亂。而且劉禅對于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最後蜀漢于263年亡國。蜀亡後,劉禅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晉谥安樂縣思公,劉淵谥孝懷皇帝。
由于一般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将“阿鬥”與昏庸無能畫上等号,但是根據史料記載,劉禅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确,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禅絕對不是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