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諸葛亮、蔣琬、費礻韋之後的蜀漢重臣姜維,古往今來對其褒貶不一。
或雲其為天下英俊,或雲其為一時儀表,或雲其“玩衆黩旅”,或雲其為亡國亂相。
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是耶非耶,值得探索。
因為這既關系到諸葛亮薦人是否有當,也關系到蜀漢之亡姜維應負多大責任。
有鑒于茲,試以三事辨之,就教于方家。
一辨該不該投蜀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向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時曹魏天水太守馬遵及天水人中郎姜維等屬官随雍州刺史郭淮自西縣至洛門(今天水附近)考察,聞亮軍已到祁山,淮對遵說:“是欲不善!”遂東還上圭阝(今天水市西南)。
遵所治冀縣(今甘谷)西偏,又恐吏民作亂,遂亦随淮去。
維卻對遵說:“明府當還冀。
”遵疑維等有異心,未聽。
維追至上圭阝,“城門已閉,不納。
”維家在冀,“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
”而城中“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
”“亮見,大悅。
”維等投蜀經過,裴松之所注引之《魏略》與《三國志蜀書》姜維本傳基本相同。
所不同者,姜維投蜀時,适逢馬谡敗于街亭,《魏略》稱“遂将維等卻縮(用繩子捆起來)。
維不得還,遂入蜀。
”如此看來,維之入蜀好象有主動與被動之分。
姑勿論兩說誰可靠,均說明姜維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投蜀的。
而《晉陽秋》、《雜記》作者孫盛卻說:“姜維策名魏寶,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
”裴松之說:“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
”孫盛卻認為姜維是叛臣。
這與時論大相徑庭。
姜維是以“好學與儉素”聞名當時的。
陳壽在顯姜維作傳時,引與維同在蜀漢稱臣的谷阝正之言道:“姜伯約據上将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财無餘,側室無妾媵之亵,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随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
”由此看來,姜維并非徇利之徒。
至于是否違君,那就要看違什麼樣的君了,是明君抑昏君?是有道抑無道?伍子胥數代有功于楚,因避平王之害而投奔于吳。
韓信原為項羽郎中,因不被重用經蕭何薦而歸劉邦。
曹操離間馬超、韓遂,超先依張魯而後降劉備。
此等事例,屢見不鮮。
良禽擇木而栖,乃生物之本性。
姜維在欲歸不能的情況下投靠明君,并非過錯。
孫盛之言謬也。
姜維投蜀後,曾得母書令其當歸。
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孫盛據此卻說姜維“捐親苟免,不可謂孝。
”裴松之也同意“可責其背母。
”此論之所以令某些人贊同,可能受父母在不外遊的習俗影響,抑或是因為徐庶孝母受到世人尊敬的緣故。
但具有鴻鹄之志的姜維,不像孟公威。
當年諸葛亮勸思鄉欲北歸的孟公威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況姜維之投蜀系其“遠志”,而非“捐親苟免(棄母求生)”遊步中華,奈何受孫盛之責難哉!
二辨該不該征伐
陳壽說“姜維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衆黩旅,明斷不周,終緻隕斃。
”孫盛亦說姜維“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禦侮之任而敵喪守……。
”裴松之注引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也載有費礻韋說姜維的話:“吾等不如丞相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僥幸而決成敗于一舉。
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看來以上諸論,均系以成敗論英雄,正如谷阝正所言:“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