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國後期,形勢急轉直下,蜀漢漸弱,司馬懿父子正春風得意之際。
姜維投蜀時正像當年諸葛亮出山時的年齡一樣。
6年後,亮卒,33歲的姜維為右監軍輔漢将軍,統諸軍。
維之擔此重任,可能與諸葛亮推薦有關。
維投蜀時,亮曾給信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李邵、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又說:“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
”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非常識姜維的,說他不僅熟稔軍事,而且忠于漢室,公元249年,諸葛亮去世15年,已是48歲的姜維按照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戰略,出兵隴西,與魏大将軍郭淮、夏侯霸戰于洮西(今臨洮一帶)。
又6年,維率萬人出石營(今西和縣西北),圍南安(今武山縣地)。
後數年累與魏軍征戰于上述諸地。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與鎮西大将軍胡濟會攻上圭阝,因濟失約,為魏大将軍鄧艾所破,“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
維之所以連年攻戰,認為坐等時變,終非良策;猶恐老老死,有負諸葛亮之厚望。
雖然功未立,仍夙夜匪懈,心懷“殄敵之術”。
在襲用魏延及王平“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戰術的基礎上,令“諸圍斂兵聚谷”,進可攻,退可守。
但終因魏強蜀弱,未能按維之謀略而成大業。
如依費礻韋之言,“敬守社稷”,“以俟能者”,采取消極等待态度,霸業何時可成?漢室何時可興?諸葛亮《隆中對》之願望何日才能實現?世上不如諸葛亮之人多矣!世上不如曹操之人亦多矣!為何曹操去世後,司馬父子仍征戰未已呢?抓緊有利時機,一統天下,魏蜀吳的想法是一緻的。
而重要的問題卻在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諧辯證的運用。
自諸葛亮去世,至姜維與郭淮、夏侯霸征戰于洮西,15年間,蜀漢“能者”未出,姜維豈能坐以待老?其後,“每欲興軍大舉,費礻韋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
”直至費礻韋卒後,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姜維,始累與魏軍争奪于今天水地區。
正如清史學家王鳴盛所說:“不讨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戰争是殘酷的,無兵怎能戰?勝敗乃兵家常事,帥軍者誰不想勝?何謂“玩衆黩旅,明斷不周?”看來陳壽之言“過苦”矣!
三辨該不該死難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侯和(今臨潭南),“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今臨潭西南)。
”因宦官黃皓當道,不敢還成都。
次年仍表後主,遣張翼、廖化“分護陽安關口(今陝西甯強地)、陰平(今甘肅文縣)橋頭,以防未然。
”但後主受黃皓愚弄,未聽。
後雖遣張、廖及董厥等援助,但為時已晚,鐘會攻下漢城,維與翼等退保劍閣。
此時,會修書于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劄、鄭喬,能喻斯好(吳季禮聘于鄭與子産相識故事)。
”恭維備至,意在勸降。
而“維不答書,列營守險。
”正在鐘會因運糧不濟意欲退兵之時,而鄧艾卻偷渡陰平,破諸葛瞻于綿竹。
後主請降,艾據成都。
姜維身在前線,聽說後主欲守成都,又說要去東吳,又說要南入建甯(今雲南轄地)。
在衆說不一情況下,于是率軍由廣漢、妻阝道(今四川治縣南)以控虛實,可是卻被後主勒令“投戈放甲。
”維與會在涪(今綿陽東)見面。
會說“來何遲也?”維正色流涕說:“今日見此為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