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為姜維三辨

首頁
    ”可見維之奉命投降,心情是非常沉痛的。

     姜維投降後,鐘會厚待之,出則同車,坐則同席,會對長史杜預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諸葛延)、太初(夏侯玄)不能勝也。

    ”雖如此,維仍存複漢之心。

    《漢晉春秋》說:“會心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敵以圖克服也。

    ……詭說會曰:‘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範蠡)泛舟絕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巅,而從赤松遊乎?’”鐘會知維之語意,仍“情好歡甚。

    ”《華陽國志》也說:“維教會誅北來諸将,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複蜀祚,密書于後主曰:‘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 兩書均說明了姜維雖身在曹營而心仍存漢室。

    但由于鐘會與鄧艾勾心鬥角,矛盾重重,姜維在鐘會之亂中全家被殺。

    複漢之望絕矣! 孫盛卻認為“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将,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乃反複于逆順之間……亦衰弱之國,而屢敗兵于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說姜維“敗不死難,不可謂節。

    ”此論卻遭到裴松之駁斥。

    松之認為,姜維列營守險于劍閣時,鐘會計議退兵,“全蜀之功,幾乎立矣。

    但鄧艾詭道旁入,出于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

    維若回軍救内,則會乘其背。

    當時之勢,焉得兩濟。

    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

    ”又說,會如能授維重兵,殺會複蜀,不為難矣。

     看來孫盛也承認姜維“僞服事鐘會,因殺之以複蜀土”之事。

    大約在蜀亡後65年,孫盛自稱曾随東晉安西将軍庚翼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禅表疏。

    ”“蜀人于今傷之。

    ”孫盛既知姜維之用心良苦,又為何責其“敗不死難”呢?死,應死得其所。

    正如東晉史學家幹寶所說:“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鐘會在進攻關口時,守将傅佥格鬥而死,“魏人義之。

    ”諸葛瞻父子雙雙戰死,古今均受到人們的景仰。

    就連蜀敗自殺的劉禅的第五子北地王谌,也受到人們的稱贊。

    如像孫盛所期望死法,不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好感。

     蜀之亡,原因有三。

     一、後繼無人 蔣琬、費礻韋“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事,邦家如一。

    ”可惜這種局面為時不長,二人先後亡故。

    至姜維為相時,蜀漢人才匮乏,就是像姜維這樣“蜀官皆屬天下英俊,無出維右”的人也不多,可見姜維是當時蜀漢的佼佼者。

    相對而言,曹魏卻是人才輩出。

     二、奸佞當道 姜維在為鄧艾年破還住沓中千鈞一發之際,宦官黃皓與大将軍閻宇“弄權于内,”欲廢維樹宇,維自恐懼。

    未能施展抱負。

    正如《陳情表》作者李密所說:“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

    ” 三、後主昏聩 劉禅即位後,仍以諸葛亮為丞相。

    對亮說:“政由你,祭則寡人。

    ”直至蔣琬死後,才自攝政事。

    但宦官專朝,通無政令。

    陳壽評他:“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自亮殁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諸葛亮卒于公元234年,蜀漢亡于公元263年,30年間國勢日衰,欲挽狂瀾,絕非姜維力所能及。

     綜上所述,可證蜀漢之亡,其責不全在維,諸葛亮之薦維并無大錯,維之征戰在于執行北伐戰略。

    正如元初史學家胡三省所言:“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