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期間也是表現良好,品行及才智發揮的較順暢。
到了諸葛亮病故,終于輪到盡得真傳的姜維登場了,誓将諸葛亮的革命精神發揚到底,諸葛亮能六次伐魏,我就來個九次,而且打出“不論成敗,但求一戰!”的口号。
我認為姜伯約的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犯了幾個小小的錯誤,第一,走諸葛亮伐魏的老路,孰不知魏國已經充分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第二,高舉光複漢室的大旗,孰不知漢朝早氣數已盡,更換朝代十多年了,姜伯約尚不能與時俱進,改換伐魏旗号。
第三,姜維一開始就采用穩中求勝的思想,忘記了兵貴神速的思想。
第四,大意輕敵,而且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對敵對的魏國防守武将(鄧艾)不了解,也不開個會坐下來詳細分析降将夏侯霸對鄧艾此人的盡詳報告。
第五,内政方面鮮有建樹,基本保持諸葛亮的政策,導緻蜀國隻能勉強維持現狀,不能快速的發展生産力。
第六,不能善用以及任用人才,導緻蜀國人才凋零。
第七,不能做到“清君側”,任憑君主身邊小人得勢。
第八,急于求勝,速勝論占有主導地位,一口氣就想吃掉魏國(個人以為拓展邊疆更實際些)。
第九,不能聯吳形成統一戰線,共同進退。
姜維犯了九個兵家大忌,安能不敗?其實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失敗,就是追随扶佐劉禅打天下,還不如像征性的養條狗做君主,也比劉禅強,至少不能壞事。
也許有人認為這伐魏并不是一無所獲,至少沉重打擊了魏國的勢力。
但,這種觀點恰恰相反,舉個二戰的例子,日本偶有偷襲珍珠以及德國的虎式坦克的威猛,但,前者美國憑借自己強大的生産力,造了更多的戰艦航母來打擊日本,而日本則損失一艘就很難再彌補一艘;蘇聯則充分發揮民心作用,利用民心所向,造了更多的坦克以及發動了更多不畏犧牲的人,以十敵一來打擊德國;結果大家都知道,就不用我多說。
魏國和蜀國也正是如此,蜀國的九次伐魏,并沒有動搖魏國的實力,相反卻使自己搖搖欲墜,姜維尚不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其結果隻能是蜀國一擊便潰,其戰略上又不見其高明。
我認為上策是充分的做好防禦準備,培養人才,然後靜觀中原其變或是等到劉禅的後人能是個明主。
中策則是聯手吳國不斷的蠶食魏國的民心以及領土。
下策就是拼了命伐魏,成就自己的名聲。
接下來蜀漢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姜維的假投降了。
姜維的計劃是:先騙取鐘會的信任,再借鐘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鐘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鐘會,複興蜀漢。
他利用鄧艾和鐘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将,來施展他個人舞台上最後的一次計謀!
由于鐘會行事不密,軍士嘩變,被殺死了。
而姜維更是死後被剖屍,他的那史書上記載的“大如鬥”的膽被血淋淋地挖出.......有人說其忠肝義膽,對于此我個人認為,姜維居然不明白四海歸心的道理?老百姓盼望和平已久,哪裡還有人肯追随鐘會再起戰亂?看來姜維要以自己的小聰明和諸葛亮的幾本排兵布陣的兵法赢得天下,實在是自不量力。
如果姜維是将才,也許能做得很好,但硬要是做帥才,其智謀武技實在是一瓶不滿,半瓶晃!反過來看看周瑜追随明主掃平江東,獨自挂帥在赤壁指揮二十萬吳軍(名義上聯手劉備,以正軍心)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挫動魏國銳氣,古今聞名,武略至極。
活在諸葛亮影子下的姜伯約和赤壁一戰的美周郎相比,差之千裡,渺渺星光豈能與日月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