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就姜維北伐等問題談幾點看法

首頁
    1.姜維為什麼要北伐,堅守保國行得通嗎?據《後出師表》載:“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很顯然,北伐是勢在必行的。

    敵強我弱,在國土和人口比例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如果大家不動兵戈,休養生息,曹魏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發展速度将遠遠超過蜀漢,到那時才真的是死路一條。

    不伐就是坐守等死,舉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江東練了幾十年的龜縮大法,結果還不是自取滅亡?縱有長江天險,也隻不過是多苟延殘喘幾年罷了,何補于事?這就是不思進取,一味死守的惡果。

    正因為如此,孔明才會數出祁山,北伐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包括後來姜維的北伐也正是忠實地貫徹了這一意圖,所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種精神一脈相承,令人感佩。

     2.姜維北伐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據《姜維傳》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從這段話可以大緻看出兩個問題:第一,姜維北伐的戰略目标很明顯是與曹魏争奪隴西,蠶食雍涼,從而廣拓疆土,徐圖中原。

    另外從姜維數次北伐進攻的路線也可看出,雙方争奪的焦點大多在雍涼一帶。

    曹魏則在西線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如郭淮、王經、陳泰、鄧艾,司馬望等,而他們背後更有司馬氏和曹魏強大國力的支撐,可姜維背後卻是那隻顧吃喝玩樂,朱紫難辨的劉禅和一幫拖後腿的小人。

    所以姜維的北伐相比孔明更多了幾分悲壯和無奈。

    如果說孔明的北伐還有一線希望的話,那姜維的北伐可真是接近絕望了,北伐可說是一段不斷在絕望中苦苦掙紮,尋求勝機的漫漫艱辛路。

    可惜曹魏能人輩出,始終沒給過他機會。

    也許有人會指責這種戰略根本就是錯誤的,打消耗戰等于慢性自殺,隻有出奇才能制勝雲雲,沒準又會搬出魏延子午谷奇襲的計策當磚頭,老掉牙的磚頭了,笑。

    長安城是那麼容易攻下的嗎?即使攻下了能守得住嗎?成功的機率太低的話就等于自殺,不多展開了,不然又會沒完沒了了。

    第二,以費祎為代表的保守派對北伐不但不予支持,還屢屢加以阻撓。

    借口無非是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之類的風涼話。

    看似有理,實則荒謬。

    也正是由于蔣費秉政的這十數年間對曹魏不采取任何有效的軍事行動,使得曹魏國力逐漸恢複,北伐的希望也日趨渺茫。

    姜維以不足萬人的兵力尚能取得不錯的戰果,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費祎死後姜維才有了較大的自由,常出動數萬兵馬北伐,互有勝負,但多是無功而返,原因不言自喻。

     3.姜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