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誰應承擔蜀國滅亡的軍事責任?

首頁
    護自己的後路,這不僅分散了增援兵力,也耽誤了組織防禦的寶貴時間。

    為什麼說姜維帶領的是蜀軍主力呢?因為姜維的兵團乃進攻兵團,姜維一直以此部隊反複進攻魏國邊防。

    所以,我以為,合理的部署是:當姜維得到敵人将大舉進犯的情報後,應主動放棄陰平(或僅留少量輕裝快速部隊),回撤陽平關一線防禦。

    這樣,成都的援軍也不會在陰平橋滞留等待月餘,而陽平的防禦也将大大加強,也不會有後來在強川口被敵人追擊打敗的損失。

     4、陰平小道的防禦漏洞,這個責任應由負責全面軍事的姜維承擔。

    可能有人以為,此時姜維已經說話不管用了,其實不然,從後主和其他将領對其輕易改變漢中防禦戰略毫無反對,就可看出,在軍事方面,姜維還是說話管用的。

    像改變防禦戰略這樣的大事都說了算數,如果部署三千人防禦陰平小道,恐怕也不會有人反對吧?但是,實際上對于這條小道,蜀軍疏于防備,才導緻後來被鄧艾偷渡成功。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軍嚴陣以待,那不敢說鄧艾将全軍覆沒,至少依托城堡險要,鄧艾根本不可能進入成都平原。

    5、沒有及時分兵增援諸葛瞻,導緻諸葛瞻孤軍奮戰被消滅,成都也就徹底完蛋。

    這個責任主要也在姜維。

     《三國志鐘會傳》記載:會上言曰:“賊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百裡中首尾相繼,憑恃其衆,方軌而西。

    因此,我們知道,姜維在強川口戰敗之後,雖然損失了部分人馬,但在會合了張翼、廖化、董厥各軍并與鐘會軍激戰若幹時間之後,兵力依然有4-5萬人。

     我們知道,蜀國在冊的兵力不過102000人,大緻減去漢中損失2萬,強川口損失1萬,東線和南邊各留5000,再加上姜維這近5萬人,諸葛瞻最多也就1萬人,此時成都已經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宮禁衛軍)。

    而諸葛瞻實際上并沒有實戰經驗,因此,姜維派出部隊回援諸葛瞻,應是最後唯一的機會。

    姜維能否回援?我們都知道劍閣天險,守劍閣這種天險完全不用5萬人,2萬足以。

    因此,姜維至少可以分兵2萬回援諸葛瞻。

    連鄧艾在偷渡陰平前,也預測了姜維回援: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裡,去成都三百馀裡,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傳)當然,可能有人以為時間不夠,其實不然。

    阻擊鄧艾是位于涪縣(今四川綿陽),此地距劍閣168公裡(380漢裡),距成都125公裡(284漢裡)。

    如果急行軍,劍閣的援軍也就晚一天到達涪縣。

    那麼隻要諸葛瞻在涪縣堅持一天時間,就可以達到蜀軍3萬攻擊鄧艾軍1萬的局面。

     那麼,為何姜維手握重兵卻不能出一兵一卒來回援呢?沒有答案(我不想把姜維想的太壞)。

    但是這個責任隻能由姜維來承擔了。

     二、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為蜀軍最高軍事負責人的姜維犯了如此多的戰略、戰術性錯誤,即使蜀國政治、經濟形勢一般,也不會如此輕易地就被魏國滅亡了。

    在整個戰役中,并沒有任何蜀軍補給不上的問題,也沒有蜀軍因政治或經濟問題嘩變的問題(除蔣舒因權力問題投降、馬邈因無兵無備而投降外),因此,蜀國的經濟、政治至少維持防禦還是可以的。

    為什麼18萬魏軍很快就消滅了有天險地形依托的10萬蜀軍呢?我們不能不說,姜維的指揮錯誤是最大的原因。

    有人批評後主的投降,但是,後主當時還有什麼選擇呢?——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傳)1、作戰。

    由于沒有預計到敵人能打進來,因此城防毫無準備,何況也沒有可用之兵;2、投奔吳國,這個已經被谯周的理由所否定;3、南逃南中,這條路也無成功希望;4、殺身成仁。

    5、投降魏國。

     其實,隻有最後兩個可以選擇。

    不過以後主的才能和境界,選擇第四的可能極小,否則他也不會是這樣一個毫無主見,被下臣所驅使的皇帝了。

     總之,經過一番探讨,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後主在軍事上沒有什麼發言權,軍事大計多由大将軍姜維所出,蜀軍主力也由姜維統領。

    是姜維的連續犯錯,導緻了10萬蜀軍的迅速崩潰。

    當然魏軍統兵大将的高超才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姜維這些錯誤,無一例外地都被敵方利用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