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用人之道
《将苑》-武侯之作,論識别人才之法。
那麼我們先看看标準:
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詞辨而觀其變;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看了标準之後,可以看到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最大不足,他在識别、選拔人才上存在偏見,“明察則有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資治通鑒》。
觀諸葛,除了治國征戰外,在人員培養選拔上考慮很多,力圖使西蜀出現賢人彙聚的局面,史料記載:諸葛亮也曾提拔過龐統、蔣琬、楊洪等人員,但卻沒能培養出一名繼承自己事業的接班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的求全責備、查之密、待之嚴,要求人皆完人,對于一些有特長的人才因小棄大,雖收錄,而不固任之,看看下面這幾位: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性格有些高傲,有奇謀,不肯下人,終生為用而不受信。
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為蜀漢“四英”之一的蔣琬贊稱為“智計之士”,因諸葛不量才節任,随器付業而喪命。
劉封-本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先主養封為子,有武藝,氣力過人,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禦,勸先主除之。
諸葛亮的一些偏頗,處之以極端,使得西蜀很多官員謹小慎微。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同劉備、孫權、曹操無可比之處,孫權敢于放手使用年輕的統帥,周瑜、呂蒙、陸遜等那一個不是年輕人,曹操深知:大用者不務細行,對決于袁紹,焚書安士,對待張繡,既往不咎。因此“士長于略者,相踵而至”。劉備運用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操守和品格所到之處均深受禮遇和尊敬,而赢得人心,身邊存五虎,展翅有龍鳳。
到武侯治蜀時,謀臣猛将相繼去世,人才以廖若晨星,到費祎刺後,隻有姜伯約東擋西殺了。
在來講諸葛亮出将入相,内政軍戎“事必躬行”,“罰二十以上必親理”,這種做法一導緻自己“食少事煩”,二不利于接班人的培養,越俎代庖!更影響後任執政者,史書講:蔣、費二人循規有餘,進取不足。
《管仲論》講: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無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充分說明得力接班人的重要;舉賢薦能,治理國家同樣重要。
由此,西蜀的後繼無人與諸葛亮生前培養使用人才上的失誤有着直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