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首頁
    中國曆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中國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生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

    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建築,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種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區略偏南的鬧市。

    兩顆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

    你隻要往門口一站,一種塵世暫離,而聖地在即的莊嚴肅穆之感便油然而生。

    進門是一庭院,滿院綠樹披道,雜花映目,一條五十米長的甬道直達二門,路兩側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

    這陰綠的清涼和古碑的幽遠先教你有一種感情的準備:我們将去造訪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

    進而門又一座四合庭院,約五十米深,劉備殿飛檐翹角,雄踞正中,左右兩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過劉備殿,下十一階,穿過庭,又一四合院,東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諸葛亮殿。

    由諸葛亮殿沿一紅牆和翠竹夾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這是劉備的墓,夕陽抹過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遙遠的漢魏。

    由諸葛亮殿向東有門通向一片偌大的園林。

    這些樹、殿、陵都被一線紅牆環繞,牆外車馬喧,牆内柏森森。

    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後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廟,右依先帝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這氣象也真絕無僅有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進行他一生的最後一次對魏作戰時病死軍中。

    一時國傾梁柱,民失父相,舉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禮不合,不許建祠。

    于是每年清明時節,百姓就于野外對天設祭,舉國痛呼魂兮歸來。

    這樣過了三十年,民心難違,朝廷才允許在諸葛亮殉職的定軍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開,全國武侯祠林立。

    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晉,以後多有變遷。

    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諸葛亮祠前香火旺,劉備廟前車馬稀。

    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來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廢武侯祠,隻在劉備殿旁附帶供諸葛亮。

    不想事與願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

    到康熙年間,為解決這個矛盾,幹脆改建為君臣和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後,以後朝廷又多次重申,這祠的正名為昭烈廟(劉備谥号烈帝),并在大門上懸以巨匾。

    但是朝朝代代,人們總是稱它為武侯祠。

    直到今天。

    “文化大革命”,曾經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至今每年還有二百萬人來拜訪。

    這是一處供人感懷、抒情的所在,一個借古證今的地方。

     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諸葛亮殿走去。

    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樣深暗,他為丞相治國之地,殿柱矗立,貫天地正氣,殿門前敞,容萬民之情。

    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砻台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

    往事越千年,曆史的風塵不能把他從沉思中喚醒。

    他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

    瞻與尚在諸葛亮死後都為蜀漢政權戰死沙場。

    殿後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初治軍之用,已綠鏽斑駁,卻餘威尚存。

    我默對良久,隐隐如聞金戈鐵馬聲。

    殿的左右兩壁書着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分屢析,預知數十年後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辭,痛表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我透過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從中發現這位東方“思想家”的過去。

    我看到他在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三萬曹兵灰飛煙滅;我看到他在斬馬谡時那一滴難言的混濁淚;我看到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