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首頁
    時那一顆坦然無私的心。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希望蜀國能赢,那實在不是為了劉備,而是為了諸葛亮。

    這樣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

    但他還是輸了,上帝為中國曆史安排了一處最雄壯的悲劇。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會成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也許會再造一個盛漢;假如他少一點愚忠,真按劉備的遺言,将阿鬥取而代之,也許會又建一個什麼新朝。

    我胸中四海翻騰作着這許多的“假如”,擡頭一看,諸葛亮還是那樣安靜地坐着,目光更加明淨,手中的羽扇像剛剛輕揮過一下。

    我不覺可笑自己的胡思亂想。

    我知道他已經這樣靜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違,英雄無法造一個時勢。

     一千五百年前,諸葛亮輸給了曹魏,但他卻赢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的心。

    我從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

    這個天井式的院落像一個曆史的隧道,我們随手可翻檢到唐宋遺物,甚至還可以駐足廊下,與古人、故人聊上幾句。

    杜甫是到這祠裡最多的。

    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唱出了這個悲劇的主調。

    院東有一塊唐碑,正面、被面、兩側或文或詩,密密麻麻,都在與杜甫作着悲壯的唱酬。

    唐人的碑文說:“若天假之年,則繼大漢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難矣。

    ”元人的一首詩歎道:“正統不慚傳千古,莫将成敗論三分。

    ”,明人的一首詩簡直恨曆史不能重寫了:“托孤未負先君望,恨入岷江晝夜流。

    ”南面東面兩廊的牆上嵌着嶽飛草書的前後《出師表》,筆走龍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長夜閃電,我默讀着“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讀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看那墨迹如涕如淚,筆鋒如槍如戟,我聽到了這兩位忠臣良将遙隔九百年的靈魂共鳴。

    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來就這樣始終為諸葛君的英氣所籠罩,并慢慢積聚而成為一種民族魂。

    我看到一個個的後來者,他們在這了扼腕歎息、仰天長呼或沉思默想。

    他們中有詩人,有将軍,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還有割據巴蜀的草頭王。

    但不管什麼人,不管來自什麼出身,負有什麼使命,隻要在這個天井小院裡一站,就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

    人人都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都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都為他的淡泊之志所淨化,都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

    人有才不難,曆史上如秦桧那樣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難,天下與人為善者不乏其人,難得是德才兼備,有才又肯為天下人興利,有功又不自傲。

     曆史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追溯舊事,也未必對“曹賊”那樣仇恨,但對諸葛亮卻更覺親切。

    這說明諸葛亮在那場曆史戰争中并不單純地為克曹滅魏,他不過是要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是在實踐自己的做人規範,他在試着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蜀、魏、吳之争不過是這三種實驗的一個載體。

    他借此實現了作為一個人,一個曆史偉人的價值。

    史載公元247年,“恒溫征蜀,尤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

    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此事未必可信,但諸葛亮确實實現了超時空的存在。

    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隻有極少數人才有幸被百姓篩選,曆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