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首頁
    孔明向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中華民族代表形象著稱,觀少陵、香山、放翁等墜淚之詩,可明矣。

    後世亦有本朝總理秉承此旨,為萬民謀福,十裡長街紛飛之淚水,刻劃偉人遠去之背影。

    然近年孔明形象在網絡上屢遭誣蔑、貶損,一時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孔明竟代之以禍國殃民、不自量力、排斥異己、弄權小人等形象,頗有黑雲壓城、颠倒乾坤、不打倒孔明誓不罷休之勢。

    語雖出自網絡,并無權威史學家認同,然慮及網絡受衆面極廣之特性,遺害匪淺。

    雖有慷慨之士為武侯直言,然多被扣上讀死書、不動腦筋、迷亮、追星族的雅号,令君子不忍卒言。

     考網絡潑孔明髒水者,因讀史囫囵吞棗,不知讀史需綜合史料全面分析,覓得一鱗半爪,便若發現新大陸一般,動辄來論壇“告知曆史真相,其實孔明不咋的”;三因出名之實際需要,沒有比打倒一位早為中華之偶像、卻已無法替自己辯護之偉人,更有此奇效者(若讓其打倒某現實名人,一來無此本事,二來也沒這個膽子,是為一笑)——凡上種種。

    觀其手段,或斷章取義、或無中生有、或撒潑耍癡、或視而不見、或人身攻擊、或以主觀想象代入曆史,不一而足。

     在下不才,三尺微命、一介京城落魄書生,無才無德,唯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爾。

    但見中華傳統文化形象被群小一一肆言誣蔑、群起毀傷,唯覺心膽俱裂,誓言扶之。

    在下位微言輕,為孔明辨言,上不達于天聽,下不見聞黎庶,唯願與知音者共鳴爾。

     沒有文化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天生的奴隸之邦——是為題記。

     一策一表一盡瘁,千古一相一卧龍——為孔明辯誣(上)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孔明被人所謗,不外其用兵、用人、與劉氏父子二人之關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評語:“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結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結論,加上多有論孔明北伐無尺寸之功、戰略失敗者,二者觀點結合,看起來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說陳壽《諸葛亮傳》前面把孔明寫的近乎完美,怎麼也得給他加點缺點——否則陳壽作為晉臣,如此美化敵國丞相,自個吃飯的家夥可就有點小小危險了——就算陳壽寫了這些,也得結合前面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将略”共同考量,綜合觀之,頗與東坡“書不如畫、畫不如文、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之評類似,即孔明最為擅長理政,其治國能力在泱泱中華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無異議——即使是極端反亮者,也很難就這點指摘什麼,然而孔明治政優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會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

    孔明軍事家這頂帽子,以在下之見,還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漢建興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對魏國五次北伐的成敗進行分析,兼論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戰略準備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大敗,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後主劉禅托孤孔明,并命後主事亮如父,可謂信任備至[1]。

    後主即位,孔明封侯開府,又領益州牧。

    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更領司隸校尉——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又稽查京畿百官。

    故孔明此時大權在握,政事無巨細,鹹決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敗而至疲敝的蜀漢;外結東吳,修補因東吳偷襲荊州和昭烈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系,以免蜀漢兩面受敵。

     孔明又于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亂,耗時約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2]。

    此次平亂,孔明采用馬谡“攻心為上”的建議[3],七擒七縱孟獲[4],收服南中人心,使後來南方再未發生大規模的全局叛亂,經過諸葛亮時期李恢、馬忠等及其後張嶷的治理,南中漸漸穩定,鞏固了後方。

    或言”七擒孟獲“不足以信,然考孟獲一生,并非等閑之輩,其為夷、漢所服,兼并叛軍餘部,退卻至南中南部,由于孟獲熟悉當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餘地應當較大,隻有在久戰失利、日暮途窮、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心實意的投降。

    故無論”七擒孟獲“一事真僞與否,其實質卻始終無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結果[一]。

     南中煙瘴之地,向來難治,西漢王莽遣甯始将軍廉丹,發兵十餘萬擊之,然而将士運糧困難兼疫病,連年不能克而還。

    而且偏遠之地,不習王化,民風彪悍,好勇鬥狠,因此南中少數民族文化雖不發達,戰鬥力卻極強——說白了,人家少數民族文化确實低點,可是身上兩膀子肌肉和IQ卻一點不差。

    世界曆史上冷兵器時代野蠻戰勝文明之戰例,數不勝數,羅馬帝國亡于蠻族入侵,我國曆史上五胡亂華、富庶的北宋屢屢受制于遼、金,便是明證。

    後來孔明平定南中後,選南中勁卒組成戰鬥力驚人的“無當飛軍”,又是明證[5]——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守南圍,所率領的就是這支“無當飛軍”,魏國大将張颌率兵來攻,然王平所部戰鬥英勇,視死如歸,張颌終無功而返——南中少數民族部隊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再考慮到南方特有的複雜熱帶叢林地形、瘴氣等影響,孔明能在短短時間内(五月渡泸,其秋皆平)令南中歸心,實屬名将之軌,隻此一事,功績便可比東漢名将伏波馬援[二],軍事家的帽子,想來是無法摘掉了。

     網上多有軍事白飯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将兵不會用計使詐(這好像跟文化沒啥關系,倒是跟IQ有關),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将足矣——此等謬論在下驚為天人之際,始知無知者無畏,古人誠不餘欺也。

     二、孔明所采取的北伐戰略考量 經過數年治理,蜀漢逐漸恢複元氣[6]。

    蜀漢建興五年,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輕的明帝曹睿繼位。

    孔明認為北伐魏國,興複漢室的機會來到了,遂向後主上書千古傳頌的出師表,決心出師北伐。

    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動進攻的态勢,乍想确實頗費思量,難免給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審明天下大勢之感。

    然對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詳加考察,便不難理解。

    首先,蜀漢以克定中原、興複漢室為旗幟,必須在軍事行動上有所交待,若仿東吳偏安一隅,則名實皆失。

    加之吳蜀聯盟基礎非常脆弱,若非雙方共同面臨魏國的軍事威脅,早就掐的不可開交,隻有通過北伐魏國,蜀漢才能将聯盟脆弱的紐帶系的更加牢固。

    其次,蜀漢僅一州之地,魏卻獨占九州[7],加上當時中原又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倘若兩國相安無事,和平發展,差距隻會越來越大,對蜀漢而言,隻剩坐以待斃一條路——後世蜀地割據政權所作所為,便是榜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