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
天幸中原曆經多年戰亂,此時在魏國統治下的休養生息剛剛開始,若将戰場開到魏國境内,通過戰争強制打亂魏國休養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無法放手發展經濟,如此可以避免兩國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蜀漢亦可尋覓時機,徐圖進取。
孔明雖決意實現先帝遺願,以蜀漢一州之地對抗魏國九州,然而在衆寡懸殊的局面下,應當如何選擇作戰方略?從孔明後來的軍事行動綜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國防守相對薄弱之邊地,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的戰略。
當時蜀漢北部邊境面臨的形勢是:北伐以漢中為根據地,可以從漢中翻越秦嶺,北進關中,也可以西出隴右,蠶食雍涼。
前路共有四條通道,從東向西為子午道、傥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子午道是從漢中向東到洋縣,沿漢水向東再折向北,過甯陝縣,經子午鎮到長安,古人以北為子,以南為午,故稱子午道,此亦劉邦當年入蜀之通道。
傥駱道也是從漢中向東,經成固到洋縣,沿傥水經駱谷關,再沿駱河到陝西周至,因其沿傥水、駱河而行,故得名傥駱道,其開辟時間較晚,路途艱險,曆史上使用極少。
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頭河)開辟的翻越秦嶺的著名通道,南起漢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縣的斜谷口,褒斜道南連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陝之間的主要通道。
陳倉道是漢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經勉縣、略陽、青泥嶺、鳳縣、古散關,至陳倉(今陝西寶雞),此道北沿塔河,南連嘉陵江,道路平緩,然迂回費時[]。
(整理自中國國家地理)
換言之,蜀漢進兵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出兵關中,直指長安,切斷關中與隴右的聯系,關門打狗,平定隴右,進而吞并雍涼,以為讨賊抗敵之基,此策若成,蜀漢可坐擁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實力大大加強,隐隐有當年漢高祖劉邦平定關中、以窺天下之勢。
且雍涼多産良馬,可組織一支精銳騎兵,将來與魏軍在平原的對決,又多勝算。
缺點在于關中乃魏之戰略要地,長安重鎮若失,必天下震動,若魏軍集中優勢兵力與蜀漢戰略決戰,以蜀漢當時的實力,是絕對招架不起的。
蜀漢北伐時,魏軍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關史料(竊以為是陳壽不敢直言蜀漢以弱克強、故為魏軍諱故),不過晉書記載司馬昭東讨諸葛誕叛亂時給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諸軍可五十萬”之語[8],雖然那時魏帝已經淪為傀儡,不過還不至于白癡到自己國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虛構兵力,似乎也沒那個必要。
加上此時其他全國各地守軍、諸葛誕叛亂軍隊,總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萬——七十萬左右[三]。
由于魏國政權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漢、東吳兩大勁敵虎視眈眈,保留一支強大的軍隊理所當然,以此推論,孔明北伐時魏軍的總數量大緻與此相差不遠,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為孔明殁後直到姜維大舉北伐前,魏國西線軍事壓力大減,有可能精簡西線兵力以集中對付東南東吳的威脅。
上面的數字在三國志裴注中也有例證,在孔明四次北伐時,曾提及司馬有“雍、涼勁卒三十餘萬”[9]觀蜀漢軍隊數量,考察相關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萬左右,四、五次北伐時,應當接近十萬這個數字,前三次則相對較少。
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時魏蜀兵力比約為6:1,在下認為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客觀的。
若蜀漢直取長安,魏國為保戰略要地,會調集多大規模的兵力反撲,可想而知。
孔明第一次北伐,單是張郃攻打街亭的部隊就高達五萬人[11],魏明帝親往長安督戰,加上曹真在郿的大軍,聞之令人膽寒。
然而那時孔明攻打的不過隴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長安,可以想象魏國會有多大的軍事反應。
此時蜀軍已離開漢中,失去了巍巍秦嶺的天然防守優勢,将被迫與魏國在其擅長的平原地形上展開戰略決戰,難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謹慎的性格,兵指長安過于冒險,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幾率實在不高,孔明既負托孤之重,豈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賭一把,而是根本就賭不起。
因此,北伐的第二種選擇,即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也就順理成章了。
此策略見效雖緩,然勝在步步為營,徐圖進取,頗有逐漸反客為主、量變到質變之妙。
這一策略與我朝立國倒頗為相似,太祖武皇帝當年的戰略主張,即著名的“農村包圍城市”,就是先從國民黨政府難以涉足的農村和山區下手開展工作。
抗戰時期亦是如此,運動戰的思想和敵後根據地的建立,都是避開敵人主力,在敵人力所不及的地方發展力量。
若是不顧客觀情況,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論當教條,張口就是洋大人語錄,一個勁往大城市鑽,跟優勢敵人硬碰硬,結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給出了慘痛答案。
即使到解放戰争時期,我軍羽翼已豐,可與國軍進行正面殲滅戰,三大戰役還不是先從國軍防守最為薄弱的東北開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
結果雖曆長達二十八年,其間更是屢遇艱難險阻,然我朝終開共和基業——奪取天下的時間确實長了點,不過非太祖之策,并無一策可開國。
網上舌辯滔滔之輩多論孔明不識時務、以卵擊石、空耗國力,然問其有何良策可興複漢室,卻皆鉗口結舌,并無一言。
在下觀之,此等空談之士以一言贈之,實恰如其分:“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
”
三、一出祁山
孔明第一、二次北伐軍事路線示意圖:
祁山周邊地理圖(圖太大,給各位地址吧):http://www.ty518.com/ycf/ditu/images/dt52.jpg北伐戰略既定,孔明遂北屯漢中,于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出師北伐。
第一次北伐,孔明采取了近乎完美的聲東擊西策略,再次表現了一個軍事家的優秀素質——命趙雲、鄧芝據箕谷,揚言由褒斜道取郿,魏大将軍曹真果然中計[12],親率大軍防禦——堂堂魏國關中大軍竟然和一隊疑兵開練,牽制的動彈不得——被孔明玩弄于股掌之中,直到整個第一次北伐行将結束時方如夢初醒。
孔明則親率大軍攻打魏軍事要塞祁山,以定隴右,時關中響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13]。
魏明帝被迫親臨長安督師,派魏國大将張郃率五萬援軍直撲祁山,孔明則派參軍馬谡率兵至祁山北方要塞街亭阻擊張郃。
這時孔明确實犯了一個不應有的失誤:街亭乃此次北伐牽一發而動全身之要地,卻居然派從未有獨立實戰經驗的馬谡去阻擊名将張郃,着實令人費解。
考慮到北伐初期的形勢皆循孔明預想而行,疑兵牽制魏關中大軍,加之蜀軍一出,三郡到手,成果斐然,孔明确實有可能被勝利沖昏頭腦——雖此時軍務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