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首頁
    ”,換言之,司馬俘斬蜀軍,不僅僅是一萬多那麼簡單,二萬、三萬、四萬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與三國兩晉史料記載相沖突,考慮到晉書編纂從受命到成書,僅曆時兩三年。

    如此匆匆出爐,加上又是多位學者撰寫,最後由房玄齡、令狐德棻統稿。

    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等缺陷。

    “俘斬萬計”這一記載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當”這個槍口上。

     考慮到晉書是唐人所編纂,沒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齡他們看來跟孔明也沒啥深仇大恨,所以該史料是晉書作者們自個閉門造車編出來誣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

    顯然是傳抄前朝史料時,不加認真鑒别,囫囵吞棗,把不知是哪家的晉朝獨家史料給順手抄上了,結果卻贻笑大方。

     該記載不見于三國兩晉時期的著名史籍,三國志、漢晉春秋、華陽國志均不載。

    連因“極多時諱、殊非實錄”而名聲欠佳的魏書、魏略等都不見載。

    不僅如此,上述史書不但未記載此事,相反卻記載了張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國獲此大勝,相反卻記載大将之亡,太過不合常理。

    尤其是魏書、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個燒船撤軍,并非大敗于孫劉聯軍之手,居然魏軍在司馬領導下的此等大勝連一個字都沒提到。

    而且諸史料都可看出張郃是因為追趕孔明,中蜀軍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從蜀軍區區伏兵裡面連砍帶抓幾萬人,也真難為司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國志作者陳壽、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華陽國志作者常璩,皆為晉臣,本朝宣帝若真獲此大勝,不加任何大肆鼓吹,僅僅如實記載已是頗為難得,可稱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記?不是想試試司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說其中一位失心瘋了還可言偶然,三位一齊瘋了,這也太過玄乎。

    非但如此,漢晉春秋不但不記載此事,反過來卻記載了孔明此役斬司馬甲首三千級、獲玄铠、角弩極多一事——不但不記載本朝祖宗狂勝,反過來卻記載其大敗——考慮到嵇康寫了封《與山巨原絕交書》就給司馬昭喀嚓了,這個習鑿齒為何沒因為對司馬宣王造謠惑衆給拖出去剁了捏? 最後,孔明街亭一役戰敗,尚戮馬谡謝衆,自貶三級,為何蜀漢此次大敗,全國上下一點動靜也沒有?蜀漢史料為何均不載此事?若說是官方消息封鎖的好,按蜀漢此時戶九十萬、孔明出師十萬,被俘斬二萬計算,損兵五分之一,幾乎蜀漢家家戶戶都有喪事,瞞得過來麼?想來那被俘斬的n多蜀軍都是到老的光棍,沒家沒業,往地裡一埋就everythingisOK的。

    再說後來孔明隔了兩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橫看豎看,也看不出蜀漢元氣大傷的架勢。

     事實上,比司馬俘斬孔明萬計更邪乎的記載還有,晉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說孔明是被司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馬超一段《平關中》還說斬首馬超“級萬億”[35]——乖乖,全地球人給曹操老大剁了都湊不夠,還得拽上幾個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勁吹吧,反正不上稅。

    可想而知,在中國素來成王敗寇的前提下,這個“俘斬萬計”的水分有多大。

    也不知是哪位晉朝臣子在自個寫的馬屁文字中意淫了幾句,然後晉書某作者不加鑒别,順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六、秋風五丈原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孔明聯合東吳[36],最後一次出師北伐,以流馬運糧,由斜谷出,與司馬對峙于渭南五丈原。

    此次北伐,為解決蜀軍運糧困難問題,孔明破天荒的采取了在魏國境内屯田的戰略舉措。

     看到蜀軍竟然大咧咧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司馬心裡之别扭,可想而知。

    然想到三年前自己曾被孔明認真修理一番,萬丈怒火,卻也不得不冷卻冷卻。

    無奈之下,隻好堅守不出,甚至在孔明送其巾帼衣物、肆加羞辱之後,也隻得玩了一套千裡請戰的把戲——先向魏明帝數次請戰,魏明帝也是出于全局考慮,命令辛毗前往前線,制止魏軍出戰[37]——這樣一來,司馬更有理由堅守不出,又可借機彈壓軍中不滿情緒,可謂一舉兩得[38]。

    後來蜀漢使臣使魏時,言談中不慎洩露了孔明身體狀況欠佳的軍事機密(讀史及此,頗有想扁了這個二百五使臣的沖動)[39],司馬認定孔明已來日無多,更是堅定了固守的信心。

     有相當一部分朋友認為,司馬這種做法,全是為自身考慮,務在保全自己,畢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魏國重用司馬,全因孔明西線的軍事威脅,若司馬擊滅孔明,則自身即無利用價值,恐怕就要被烹了——說起來倒像是司馬深謀遠慮,其實不然。

    孔明殁後,司馬不但沒有被烹,而且還受命東征公孫淵,與魏明帝言談間,頗為自信滿滿,哪有什麼韬光養晦的架勢——這時他怎麼不怕被烹了?征伐期間魏明帝更是對其信任有加[40],後來更是和曹爽一齊成為魏明帝的二位托孤大臣。

    橫看豎看,也沒有司馬要被烹的架勢——畢竟此時天下遠未平定,魏帝總不能因為剛去了某心腹大患就開始烹人。

     其實司馬堅守不出,未必全是膽怯。

    孔明在魏軍三路伐蜀時,也沒選擇主動出擊敵軍主力,不過呆在家裡看着魏軍美滋滋的洗了一頓淋浴而已。

    不過考慮到司馬和孔明的交戰史,司馬一直沒有占孔明上風,反而損兵折将不斷,上面已經提到漢晉春秋記載司馬被孔明斬甲首三千級,中軍使用的高級防具、武器(玄铠、角弩)損失極多,後來司馬派大将張郃追趕孔明,更是斷送了張郃殘生,一代名将就這麼變成了蜂窩煤,如果當時是司馬親自去追的話——想來司馬念及這一點,脊背都會直冒冷汗。

    這就客觀說明了司馬并非單單是出于戰略考慮避而不戰,也實在是有沒把握與孔明交兵并戰而勝之的原因在内。

    諸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若是在下率領同樣數量的蜀軍與司馬對峙五丈原,司馬還會同樣避戰不出否?恐怕是在下的腦袋早被扔到魏明帝面前了。

     因此孔明第五次北伐,司馬縮頭不戰,的确是戰略上的最佳選擇,不過原因不僅僅是出于戰略考慮這般冠冕堂皇,還由于司馬用兵确實略遜于孔明一籌,觀其之前對孔明的戰績,不難得出此結論。

    由于司馬實在對孔明沒什麼獲勝的把握,也隻能用這一招慢慢拖了。

     最終天不與壽,瑟瑟秋風之中,孔明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一時天地同悲。

     孔明逝世後,還有一個插曲。

    孔明遺命由楊儀、姜維等率蜀軍撤軍,司馬見蜀軍退兵,結合前面自己認定孔明已經蹦達不久的判斷,認定孔明已逝,遂率軍出戰,想撿個大便宜(這也從反面印證了司馬确實沒把握擊敗孔明),結果姜維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命令楊儀揮師反攻司馬,結果司馬一下愣神了——莫非是孔明詐死,誘自己出戰?眼前一下浮現了張郃那蜂窩煤般的凄慘之狀,于是乎,撒腿跑的比兔子還快。

    後蜀軍入谷發喪,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