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與街亭之戰

首頁
    為了完成興漢大業,諸葛亮五出祁山并對曹魏展開了曆時八年的迂回鏖戰。

    隴右天水一帶是北伐曹魏的主戰場,蜀魏雙方為争奪戰略要地,曾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幕動人心魂,流傳千古的曆史話劇。

    著名的街亭之戰就是其中一幕。

    三國時期的街亭,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

    街亭之戰的勝敗,直接關系着北伐的勝敗。

    筆者僅從至關全局的街亭之戰,探讨諸葛亮得失之所在。

    敬請專家、學者指教。

     一、諸葛亮對街亭戰略地位的評估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表北伐,将素有“秦巴糧倉”的漢中選為北伐的大本營,親率大軍,北出劊門,屯兵漢中。

    在首出祁山之前的漢中會議上,督漢中鎮遠将軍魏延提出了奇襲長安的意見,諸葛亮認為這是輕操冒進的危險之計。

    他回答說:“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夕十全必克而無慮”。

    諸葛亮“通權達變”,審時度勢,将“一舉滅魏”的戰略改變為“平取隴右,蠶食雍涼,逐步滅魏”的新戰略,堅持兵出祁山,繞道隴右,西連諸戎,奪取長安的持久戰略計劃。

    具體來說,即出祁山穸占天水,守街亭,越隴山以迂迥長安,趨潼關直搗洛陽。

    這條坦道雖迂遠,但宜于大軍大舉進攻。

    這條坦道正是絲綢古道的中大道,街亭位于隴山西口,控扼着中大道的總樞,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具體位置,就是今天水秦安縣東45公裡的隴城鎮。

    祁山是去漢中的的咽喉之地,曆來是軍事争奪的要沖。

    縱觀祁山與街亭,渭水相隔,一在天水之南,一在天水之北,兩地相距180多公裡.諸葛亮對位于坦道的戰略要地了若指掌,對街亭早就有數。

    東漢建武八年(32)光武帝劉秀與雄據隴上的隗嚣在街亭展開了曆時半年的争奪戰。

    此地帶川百裡,建有略陽城,劉秀獲悉中郎将來歙襲得略陽城,高興得對左右說:“略陽,嚣所依阻,心腹已壞,則制其支體易也”為了奪田略陽城,隗嚣率兵數萬夢自春至秋攻城不克,便“削山築堤,激水灌城”,雙方争奪十分激烈以為了占據略陽城,劉秀親征隴上,窦融率軍相助,對隗嚣實行戰略包圍。

    略陽圖解,隗嚣敗奔西城。

    劉秀占領街亭之後,勞賜封侯,加強了對隴右地區的控制。

    魏明帝曹睿說:“昔漢光武遣兵懸搔略陽,終以破嚣。

    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夕西固祁山,賊來辄破子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魏明帝将街亭之地的略陽城與合肥、襄陽、祁山三城并提可見略陽城的重要,就是說街亭戰略,地位的重要。

    西漢時期,此地是涼州刺史部、街泉縣、略陽道的治地零東漢、三國、西晉、東晉時期,是略陽縣治地;北魏至元朝時期,是隴城縣治地霧西魏、北周時期,是略陽郡治地。

    街亭這塊地方,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州、郡、縣、道的治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群雄角逐的古戰場。

    這裡開發較早,糧草充足。

    相傳人類始祖伏羲飛、女蝸就出生在這一帶,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就從這裡發掘。

    蜀魏在隴右的攻戰,除了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之外。

    更有就地籌集軍糧的優勢。

    《三國志》中有“進攻東向,搔略陽識谷之實。

    和祁山“麥熟千頃”的記載,也有蜀兵鹵城曬麥的傳說。

    古代作戰,運輸工具不良,道路也不發達。

    用兵的要則是“人馬未動,糧草先行”。

    北伐前,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怒而興師”伐吳,使蜀漢兵缺糧短,元氣大損。

    當時,關中戰亂,人民流離,長安已成饑荒之域,自漢中到長安,秦嶺相距,崇山險阻。

    既無糧草可掠,又是運輸不便。

    地狹民寡的蜀漢軍在運糧不濟,缺乏後援的條件下,同數倍與已的曹魏軍決戰,用奇襲的辦法要奪取長安,“還都洛陽”是很難實現的。

    那時,隴右比較富庶,道路比較平坦。

    “關中,天下之上遊。

    隴右,關中之上遊。

    而秦州其關隴之喉舌”。

    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

    天水所管轄的地域,除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糧草優勢、運輸條件外,還具有兵馬優勢。

    秦漢以來,“關東出相,關西出将”。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絕句流傳千古。

    龍城是今隴城的古名。

    漢飛将軍李廣生于成紀(今甘肅秦安),“善騎射”,以“良家子”充軍。

    隴上居民多習武強悍善戰,素有尚武充軍的優良傳統。

    周孝王時,秦的祖先非子在隴山西北坡一帶為周王朝養馬,“馬大藩息”有功,周孝王十三年(前876)乃封非子于秦亭。

    秦亭在天永境内,“地益禾”。

    三國時期的鹵城(今名鹽關),位于祁山和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