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跨陵邊疆,攻守自如。
探讨“諸葛亮與街亭之戰”,教訓是深刻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諸葛亮為北伐傾注了全部精力與心血,他對街亭戰略地位的認識很明确的評價也很高,部署得很周密就是錯用了馬谡這個關鍵性人物。
諸葛亮為什麼會重用馬谡呢?一、馬谡是劉備、諸葛亮起自荊州的重臣名将争諸葛亮早就器重他。
二、南征時,諸葛亮采納了馬谡“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多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意見,取得了“南人不複反失”的良好效果,諸葛亮就更器重馬谡。
三、馬谡“好論軍機”,諸葛亮出于偏愛。
兩人在一起談論,有時通宵達旦,足見情投意合。
基于這些(也還有另外的原因),馬谡在諸葛亮心目中已是一個很有謀略夕能征善戰的“人才”夕是固守街亭的最佳人選。
結果,事與願違,教訓沉痛。
探讨這次教訓,既有教于當時的人們,又有教于後來的人們,更有教于當今和後世者。
對諸葛亮來說,一是諸葛亮沒想到馬谡會不聽他的安排,違背行事。
二是諸葛亮派王平、高詳、李盛等戰将就是加強對街亭的防守,以防萬一。
沒想到馬謾也不聽王平的多次勸告。
三是諸葛亮過高地看待了馬谡。
張鐘是曹魏五大名将之一,馬谡根本不是張合的對手。
四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臨終所言:“馬謾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囑托。
五是諸葛亮沒有采納衆臣提出唯有魏延、吳壹可當此任的正确意見,執意派馬谡為先鋒羅結果壞了大事。
痛哉!惜哉!
四、諸葛亮的自咎成為後世人的楷模
對于北伐的首次失敗,諸葛亮痛定思痛。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钺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臣碉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于是以諸葛亮為右解,行丞相事。
諸葛亮又“引咎貴躬,布所失于境内”,他不但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而且把自己的錯誤公開宣露,以便接受大家的監督,記取教訓。
諸葛亮檢讨得洞中了要害夕在這次關鍵時刻用人上的确犯了一個重之又重的錯誤,其損失無法彌補。
然而,古往今來,象諸葛亮這樣知錯自咎的大人物并不多見。
他在嚴責自己過失的同時,諸葛亮罰不避來,将馬谡“下獄物放”,對忠實執行軍令的王平如封進爵。
在失敗面前,對于功過是非,能夠分理靖碉,敢于主動承擔領導責任的精神就更難能可貴了。
《三國演義》功不可沒,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神化了,好象諸葛亮處處料事如神,甘發必準,蜀漢衆臣多是以諸葛亮授“錦囊妙甘”行事。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作為政治家、謀略家的諸葛亮,智略過人,但也無法擺脫觀念的束縛,同常人一樣,也會犯錯誤,而且會犯很大的錯誤。
正如在固守街亭上錯用了一個馬谡,使街亭失守,以緻北伐的勝利成果毀于一旦。
身居兩朝的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至弱對至強”,其難度之大,世所罕有。
瑕不掩喻,諸葛亮在錯誤的自咎上毫不掩飾,嚴以律己,為後世人做出了榜樣。
他勇于自責自咎的精神是後世人學習的楷模,更是當代人、特别是領導者學習的楷模。
從探讨諸葛亮與街亭之戰的失誤中告誡我們: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把選用人才放在治國的首位尤為重要。
國家如此,單位、廠礦、企業也是如此。
在現實生活中,領導幹部必須廣納群言。
“群衆是真正的英雄”。
要相信和依靠群衆。
一個人不論他智慧多高,實踐經驗多麼豐富,考慮和處理問題,總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道理。
領導幹部必須“任人為賢”,“唯才是舉”。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的确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他們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貢獻。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當權者,嚴重脫離群衆,他們搞“任人唯親”,權錢交易,行賄受賄等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及人民的利益。
這樣的領導者要反省自咎。
黨和人民反腐倡廉嚴懲惡揚善,決不允許腐敗者橫行。
諸葛亮是“一代賢相”,“智慧的化身”。
他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且跨越了國界,巳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在古為今用,方針指導下,研讨諸葛亮文化,深入挖掘這筆豐厚的遺産,有共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