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漢支柱的諸葛亮,卻有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其識人和用人能力與否和對蜀漢的曆史功過曆來都是倍俱争議的,但是從三國中其他勢力的發展中就能看出些端倪.
首先是曹魏勢力.曹操起兵時,除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和舉勁家财支持其的李典、樂進等地主豪強外,也無一傑出的智囊人物。那曹魏的龐大智囊團是如何形成的?這其中最大的功勞就在于人才的互相推舉。
最先投靠曹操的兩大智囊:荀氏叔侄,二人舉薦東郡程昱,程昱舉薦谯郡郭嘉(曹操同鄉),郭嘉舉薦淮南成德劉晔,劉晔舉薦二人,山陽昌邑滿寵,武城呂虔,滿寵呂虔共薦陳留毛玠.至此曹魏智囊團已經初步形成.其次孫吳勢力孫權纨绔子弟,靠其父兄為其打下江山,人才智囊的原始積累在其兄孫策在世時已經初步完成。孫策起兵,其結拜兄弟周瑜是第一個追随智囊,周瑜舉薦江東"二張",後又舉薦魯肅,為東吳智囊團的形成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肅薦呂蒙,呂蒙薦陸遜,東吳四代大都督,從未間斷過最後再看看蜀漢吧
劉備是三國君主中底子最薄弱的,起兵之前是個鞋販子-_-!!直至屯兵新野時,手下隻不過關張趙三将(孫乾、簡雍、糜竺等我想還不能算上是智囊)後徐庶來投,算是劉備集團的第一任智囊可惜好景不長,徐庶投了曹操,不過其還算是一個稱職的智囊,推薦了卧龍諸葛亮。(正史上并非走馬薦諸葛,而是徐庶投劉備時就舉薦了諸葛亮,徐庶降曹操是劉備敗走時,徐母被曹軍所捉,徐庶為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諸葛亮出任劉備軍師,卻并沒有舉薦人才。(馬良、馬谡、蔣琬等,皆非諸葛舉薦,也許是因為隆中避世不熟悉吧,可龐統竟然為魯肅推薦的,其常說的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為何不薦與劉備?這三人與徐庶和諸葛亮可是摯友啊)諸葛亮作為首席智囊,卻沒盡到一個智囊的基本職責。在劉備死後,也不注重人才培養,使蜀漢陷入無人可用的窘迫境地。(收服姜維後,隻是在死前将其生平所學傳與姜維,有如此私心之丞相,國家安能強大?)在看看諸葛亮的識人用人吧
1、魏延:諸葛亮對魏延的态度也是極具争議的,本人不管魏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一個上司,對自己下屬始終戴着有色眼鏡,處處壓抑他,我不知道當時的諸葛亮是什麼心情,魏延上輩子欠他很多錢?還是搶了他老婆?這種性格根本不足以做大事,任丞相。
2、李嚴:諸葛亮對其評價極高,可是我不明白的卻是,對于一個自己非常看好的人才,卻隻能一直負責押運糧草的任務,如果說李嚴是個文官也就罷了,人家蕭何也做的這檔子事,可李嚴是個地道的武将啊。諸葛亮那李嚴和陸遜放在一起評價,再看看人家陸遜幹的是什麼,李嚴幹的是什麼?
3、馬谡: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谡此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聽了馬谡的嘴上功夫,心裡很喜歡,守街亭的時候忘了先主的囑咐,失了街亭。但我認為馬谡被斬并不僅僅是因為街亭的失守,第一次北伐失敗,而是因為諸葛亮不能容忍一個不聽話的人出現。魏延雖不聽話,但是卻是蜀漢依賴的戰力,馬谡可憐了,反抗諸葛亮命令的下場。
4、楊儀:楊儀其實隻是諸葛亮除掉魏延的一個犧牲品,楊儀素來與魏延交惡,利用魏延必反楊儀來制造魏延造反的借口,除掉魏延。(如果說不是這個原因的話,那楊儀是何許人大家都知道,竟然說出不如降了魏國的話,如果諸葛亮是真心把權位移交給楊儀而不是計殺魏延的話,諸葛亮到底是何居心就更不懂了)
5、彭恙、劉封:殺此二人時,劉備都有過猶豫,諸葛亮使劉備堅定了決心。劉封以将功贖罪,罪不至死啊。彭恙被貶官,心聲怨言,卻招至殺身之禍。諸葛亮在發展内政,繁榮蜀國經濟上的确做了很大貢獻,展現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伐魏的過程中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到了姜維那就不用說了)但其隻能為州郡長官,或領兵之将。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将略為短”其任丞相之職位,政治上不能選拔優秀人才,培養後繼力量(丞相事多吧)。軍事上性格謹慎,戰略有餘,戰術不足,缺少為将者的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