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剛愎自用。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在首次北伐中,将趙雲、魏延、吳壹等宿将棄之不用、“違衆拔谡”的舉動,表明他是個一意孤行的人。
諸葛亮還保薦“将軍向寵‘為督’,掌管京師的近衛軍,對後主阿鬥說,隻要‘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而此前執掌皇室保衛的近衛軍頭領是劉備的心腹趙雲,諸葛亮将其帶走出征。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皇帝身邊安插下了自己的親信耳目。
題外話:“馬谡當時并沒有像外間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裡請罪,而是在軍敗之後選擇了畏罪潛逃一途,後被緝捕歸案。
在諸葛亮判其死刑後,還沒來得及執行,就于獄中病故。
馬谡潛逃案還導緻了與馬谡關系很好的荊楚集團的另一骨幹向朗(向寵叔父),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三宗罪:知人不善任,獨斷專行,排擠異己。
在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心中,他是始終将自己擺在一個淩駕于衆人之上的位置上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魏延是其中深受其害最突出的例子。
諸葛亮不但不聽他的伐魏好建議。
而且還将他始終放在二線預備隊中使用。
這哪裡有什麼知人善任的意思嘛?
一直以來,孔明對魏延就有一種偏見。
魏延向劉備歸降時,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就說他久後必反。
隻因為魏延後腦部位長得有點奇怪,就憑此這麼荒唐的總不肯重用這個智勇雙全的人才。
魏延真的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嗎?其實不然。
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踏踏實實地為蜀國效勞,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郃、守漢中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全攻全守型的人才。
就隻因為偏見,在街亭這樣重要的戰役裡,魏延無法起到其作用。
這樣一個先鋒級的勇将,唯一的用途就是被諸葛亮安排在接應的位置上等着去救人。
充其量,諸葛亮不過是把魏延當成個師級野戰醫院的院長來使用罷了。
諸葛亮本人“也很清楚劉備安排李嚴和他共同輔佐劉禅的目的,是利用李嚴來制衡他。
因此為了保證他對蜀漢政權的操控性,他是絕不會允許李嚴這樣一個能在政治上對自己形成威脅的人,進入權利中心和掌握軍事實權的。
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嚴進入成都這個政治權利中心外,已經在開始北伐前又進一步地發動了削弱李嚴的實質性行動。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作為僅次于諸葛亮的尚書令,又是兩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卻隻被他棄于遠離權利中心成都、名不見經傳的偏僻之地——江州。
“這樣實際産生的後果,就是導緻象北伐這樣大的軍事行動,完全沒有李嚴這個被劉備遺命“統内外軍事”的托孤大臣說話和發表意見的份。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蜀漢前後三次北伐這樣重大的行動,諸葛亮都沒有一絲讓與他并列為托孤大臣李嚴參與的做法”(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諸葛亮一直以來都在排擠着李嚴。
第四宗罪:自視極高,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說:“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又說諸葛亮:“杖二十以上親決”。
諸葛亮在五丈原的軍中自個活活累趴在地。
說好聽點,是憂國憂民,鞠躬盡瘁。
說難聽點,就是權力欲過于旺盛,舍不得放權給他人,欠缺優秀的人事組織和幹部管理的能力。
大權獨攬的諸葛亮,“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其負面效果就是直接導緻蜀漢朝廷在一旦缺乏了象諸葛亮這樣強勢而又出色的政治人才以後,政治上整個統治機構出現了‘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的局面,經濟上則是‘經其野,民皆菜色’,對這樣的後果,諸葛亮這個蜀漢政權的實際統治者、所有既定方針的制定者,應該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五宗罪:工于心計,喜好窩裡鬥;機關算盡,一切就是為了個人能順利攫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
蜀漢政權内部的權利鬥争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比如那個言過其實的馬谡,本來是罪不至死的,但諸葛亮為了個人政治和權利鬥争的需要,讓馬谡來承擔起北伐失敗的主要責任,更不惜讓馬谡做替罪羊,成為了他與李嚴、魏延等政治人物官場較量的犧牲品。
諸葛亮借馬谡的人頭,成功地暫時擺脫了首次北伐失利之後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