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軍事和政治上的危機。
這充分表現了他工于心計而又老于政治手腕,作為一名權臣在政壇上善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陰險狡詐的一面。
由此可見,“諸葛亮,作為一個在亂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韓之術的人物,其面目絕非象一直以來文人騷客們所描繪的那樣謙恭,而是一個懂得時刻要牢牢把持權利和實力,關鍵時刻對任何人都絕不手軟的政治家”(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
諸葛亮在這樣的、可以名正言順除掉關羽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自個暗地裡始終在關注戰役進展狀況的蜀軍軍師将軍諸葛亮,在關羽面臨着吳魏聯盟的絞殺的緊急情況下,諸葛亮自始至終未發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受魏軍和吳軍兩面夾擊的關羽,反而趁機借刀殺掉了這個不易駕馭又文武雙全、有“五虎上将之首”美譽的關羽。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曹操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緻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
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
最後當關羽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
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令人感到困惑。
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将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
故諸葛亮甯可丢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驕橫跋扈、目空一切的關羽。
章太炎的這個觀點雖然隻是大膽的猜測。
但卻相當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關羽一死,諸葛亮從此掃除了他攫取權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終于成為蜀國權傾朝野的一代開國丞相。
還有他鼓動劉備殺掉武藝與智力都不差的義子劉封,好讓傻哩吧叽、容易控制的弱智昏庸阿鬥劉禅上台接班。
這也是乏善可陳的。
不僅如此,在臨死之前,諸葛亮還要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殺死魏延的遺囑,讓素與魏延不和、為人狹隘、睚眦必報的真正小人楊儀逼殺魏延。
用心之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第六宗罪:忘恩負義,乘人之危,暗下殺手,逼死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蜀國皇帝劉備。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随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将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于在白帝城病故。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這裡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不跟着劉備伐吳呢?
劉備病危之時,召遠在成都的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禅。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楚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時期的東州集團,本地人為主的益州集團。
戰略要地荊州的丢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
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當然會想到自己身沒以後,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的鞏固問題,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對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沒有顧慮的。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既然以這樣的方式将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與其說是信任與托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亦或者是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李嚴,在劉備攻取成都之前的“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
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後,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出色才幹。
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衆能力,但在軍事上并沒有什麼建樹的機會,因此劉備很明智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诏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由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嚴則主掌内外軍事,這樣的分配正好能讓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而對後主阿鬥的權位形成過分的威脅。
但“諸葛亮的性格和一貫的志向,使他并不願意看見李嚴與他分享權利,甚至連李嚴進入政治權利中心機構所在的成都他都極端地不願意。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李嚴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