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内外軍事’這樣一個相當三軍司令的人物,這麼一個‘統内外軍事’、各方面都與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于建興四年春,諸葛亮找了個借口,讓李嚴去了面對東吳的二線城市江州,依然沒能進入政治權利中心的首都成都。
遠離統治階層的各個官僚集團,其政治影響力就一定會越來越小,最後逐漸被人遺忘。
他們兩個照後世的稱謂,乃是“顧命大臣”,因此從官位和政治地位以及權利分配上講,都應該是基本并列的。
但事實上自從諸葛亮扶劉備靈柩回成都之日起,李嚴就已經被撇在了一邊。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我還有好多疑問:劉備為什麼回不了成都呢?是因為諸葛亮借鎮守成都之機,以重兵對劉備暗地裡施壓,相要挾嗎?夷陵之戰過後不久,又病又惱的劉備為什麼那麼快就一命嗚呼了呢?“在擁有劉巴、秦宓、谯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卻依然‘國不置史’”(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是不是諸葛亮做了什麼見不得光的事,才故意這樣要“國不置史”?其目的何在呢?不能不叫人生疑。
第七宗罪:瘋狂北伐,勞民傷财。
“諸葛亮發動北伐,固然有蜀漢政權在戰略上的需要,但在面對着李嚴這樣一個在軍事上有很強能力、二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政治對手,以及朝中另一批對他并不心悅誠服的政治勢力時,還有着其個人在政治上的強烈需要”(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諸葛亮在北伐前并沒有在軍事上大展身手的機會,始終是在政治和外交上表現他的才華,剛剛結束的南征,由于對手是被視為蠻夷的少數民族,也并不能給他帶來太多軍事上的聲譽”(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及曹操之廣”(蘇東坡語),況且成都平原,沃野千裡。
就一個勁兒地坐在那兒吃,撐死也吃不完。
但是,想往外運,就很難有戲了。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這可不是吹的。
單是從漢中到天水就有四百裡的羊腸小道。
戰役打響起,連後勤補給都跟不上,還争什麼霸?複什麼漢室?在這種條件下,直接發動戰争無異于飛蛾撲火。
但諸葛亮是個戰争狂綜合症患者。
他作為一國之丞相,非但不着力于再次恢複國力,反而年年不斷地北伐,搞得連糧草供應都難。
蜀漢畢竟沒什麼資本,這種瘋狂的軍事行動雖然強烈表明諸葛亮統一天下的決心,也符合他先發制人的戰略,但卻給蜀漢帶來無以估量的損失。
所以諸葛亮的五出祁山盡管“常使英雄淚滿襟”,老實說,實在稱不上什麼壯舉,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操之過急的将領窮兵黩武幹的蠢事罷了。
“北伐雖然是諸葛亮主動發起的,但街亭之敗卻猶如啟動了一輛連他自己也無法使其停止的戰車,使得他不論是否願意,都必須跟着、而不是駕禦着北伐這輛戰車向前沖下去,将他此後的政治生涯和北伐緊緊地捆在了一起。
連年出兵北伐,蜀漢已經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連年北伐對蜀漢經濟造成的傷害之大”(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諸葛亮的北伐政策,當時身處社會下層的許多百姓是相當反感的,“從根本上百姓們總是厭戰和期望和平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連年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
諸葛亮親自點定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祎兩人,對北伐就壓根不感興趣,并且還都一緻地長期壓制要求北伐的姜維,尤其是他的第一任繼任者蔣琬,十數年内一次也沒真正發動過北伐。
當然,看人對事,都要一分為二。
曆史學家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将略為短”的評語還是比較恰當的。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我們必須承認,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對蜀漢皇朝的忠誠令人感歎,然而作為一個周旋于政治、軍事舞台上的政客和權臣,他絕不是一個沒有缺陷和沒有污點的人,一個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曾參與制定過“聯吳抗魏”的正确方針,也有過“隆中對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
“我們如果不是一味盲目景仰,而是客觀地去看待的話”(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他的身上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存在着的許多缺點。
他是人,而不是神!畢竟美玉微瑕,人無完人。
今天,當我們面對曆史時,隻有敢于揭示癞瘡疤一樣的真相,而不是憑個人好惡來對缺點遮遮掩掩,我們的社會才會朝更正常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