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多次的無功北伐,長久以來習慣的看法一直是諸葛亮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為而為,是他為國為民的忠心表現,但有一點很奇怪,諸葛亮是個性格謹慎的人,正因為如此的性格臨戰往往不能出奇制勝而無功,如此謹小慎微的人,為何會非常不謹慎的不斷發動準備不足沒有勝算的戰争呢?還有,按理諸葛亮也是一個明智的人,而且他在劉備在世時一直從事在後方足兵足糧的工作,應該非常清楚策劃一次進攻戰,戰役計劃和後勤糧食儲備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諸葛亮後來指揮的多次北伐,卻往往因為組織倉足,糧食不足而勞民傷财,無功而返,而且往往僅側重掠奪一些人口,暫時占領幾個城市,更本沒有完整的戰役目标和計劃步驟,這一切奇怪矛盾的地方,發生在獨掌大權,不斷北伐的諸葛亮身上,不得不讓人燃起想探讨他北伐動機的興趣。
當然,談到“動機”這個詞,不管對古人還是現在的人,除了本人自我表述外,旁的人談及其人動機,都隻能是主觀分析。
現在法院有時也有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和得利結果,來分析動機的。
對諸葛亮的北伐,同樣也可以用他的相關行動和得利結果,來分析他,在冠冕堂皇的外表口号下,到底隐藏着怎樣的動機。
我認為諸葛亮不斷的北伐,不管口号叫得怎樣,從結果和具體實施的過程看,他一次次北伐的最大動機是為了個人集權,隻有處于北伐的戰時狀态,諸葛亮才有借口提調政治對手李嚴,并借機除去他;且隻有在北伐的名義下,才能上那樣的《出師表》對皇帝頤指氣使,并安排自己的親信向寵等人掌管宮廷。
同時,北伐集權的過程,是諸葛亮享受特權,并牢牢抓住軍隊以維持自身地位的必要保證。
先大體回顧一下諸葛亮的北伐進程: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作了比較精心的準備,劉備托孤時并未讓諸葛亮主管軍事,但他通過第一次北伐的組織過程,巧妙的排擠了同為托孤重臣的李嚴,第一次成為全權的軍事統帥,北伐之于諸葛亮,确實是一個獲得個人集權和名望的良好途徑,但不可否認,當時的他确也有為國立功,“帝還故居”的一片公心”,同時也存在讓不知諸葛亮為誰的魏國人,見識一下自己的個人想法。
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大敗後,為堵衆人之口,諸葛亮自貶了職,隻有再發動下一次戰争,哪怕撈一點小功,才能恢複自己的官職和威信。
于是一次次倉足的所謂北伐就這樣不斷開始了,隻有在這種北伐的組織狀态下,諸葛亮才能集軍權,政權,人權,物權與一身,所以才會不管北伐的結果勝負,以及是否勞民傷财,一次次發動五次北伐,對統治者集權來講,北伐的結果倒在其次了,就算要點結果,因為是那樣的出發點,諸葛亮的北伐往往不在意整個戰略上的布局,不在于怎樣或何時或是否能北伐成功,而僅在争取保證少冒險的前提下(不同意魏延之計正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側重掠奪一些人口,暫時占領幾個城市,以便能在諸葛丞相的“功勞”簿上有點可記的東西。
諸葛亮北伐的表現,基本上是勞師勞民而無功,但最後的結果也不是他能完全控制的,所以自然也不能純用北伐的結果來孤立分析諸葛亮的行為和動機。
北伐“事後”勞師無功的結果,雖可作為一方面,卻不是問題的關鍵點。
探讨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最關鍵的可以通過分析他在北伐進程中的行動,是不是都是北伐的軍事部署所必須的,都是有利北伐還是和北伐無關,有利個人集權的情況來看問題。
下面就諸葛亮,“借機提調除去政治對手李嚴”“換上親信衛戍宮廷”“對皇帝頤指氣使”,“大敗後再次動兵以恢複爵位”這幾點他的行為,看一下是否都是和北伐的真正目的很無關同時卻是對他個人集權大得其利的行動。
1。
提調李嚴奪其兵權:難道諸葛亮的北伐,就一定必須調動“與孔明俱受寄讬”受遺囑“統内外軍事”的李嚴,并奪去他的兵權,才有利于北伐的目的嗎?早在第一次發動北伐前,諸葛亮就曾以北伐之後漢中會出現軍事力量空虛的理由為名,向李嚴提出要他駐紮在江州的部隊前往漢中的要求。
假設李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