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去了漢中,很明顯他的軍隊就會被收編,而他也将成為諸葛亮帳下的一名将領.江州是蜀漢東部與東吳、曹魏交界處的二線重鎮,面對北方曹魏勢力的漢中地位相當,當時的諸葛亮根本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定要将李嚴與江州部隊調到漢中理由,因此最後隻能暫時作罷.後來,經過幾次北伐的集權後,李嚴最後還是在威逼和兒子升官的利誘下,于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被奪兵權,成為諸葛屬下的“中都護署府事”(諸葛亮之府),不久就因罪被廢為庶人。
試問,李嚴被調諸葛手下,真的對北伐的這個原始目的很重要嗎?還是純粹的借了北伐的名義,除掉一起被托孤的政治對手呢?曾經看見有段時間讨論李嚴地位以及本人是非的問題很熱烈,我認為這些都是枝節問題,李嚴本身确實也不是什麼好鳥,但他最後在諸葛亮手下範錯被抓,是諸葛亮違背先主遺願,用威逼和利誘調動原“俱受寄讬”“統内外軍事”的李嚴做自己手下,并奪其兵權後面的事,不是因為李嚴先範了錯被奪兵權,而是反之,諸葛亮借了北伐的借口先那樣幹的,所以後來李嚴的錯誤和本文無關,如果誰有本事證明調動李嚴,奪他兵權是北伐必須的,并産生了有利北伐和國家的結果,那樣才能洗脫諸葛亮有借北伐除異己來集權的嫌疑。
2。
樹植親信:如果諸葛亮真的象出師表裡說的那樣好聽,要貫徹先主的遺志,先主明明有言“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因為馬氏兄弟是自己荊楚集團的親信,“違衆拔谡”,讓他擔任首次北伐的先鋒人選。
如果這件事還是和北伐有關而且諸葛亮當時不知道後果的話,那請問,借了北伐出師名義,要後主“宮中之事,事無大小,”對自己羅列名字的幾個荊楚集團(沒有一個東州和益州人士)親信“悉以咨之,然後施行”,使後主完全喪失了一個君主應有的權利,這些和北伐的目的又有何幹?是必須的軍事行動嗎?還是借了北伐的名義,在後主身邊安置親信的羅網呢?
有人會說:“讓荊楚人貴重完全正确,皇帝劉備還是靠荊楚發的家呢。
作為外來政權,防止本地人染指高層是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
”。
這話不是很妥當,諸葛亮本身是絕對的靠荊楚發的家,而劉備的蜀漢政權,東州和益州人士也有很大的功勞,從國家利益和唯才是舉考慮,劉備也曾對這些人士很倚重。
而諸葛亮不顧先主的遺言“違衆拔谡”,隻重用自己的親信荊楚集團,首先是違背了唯才是舉的原則,很明顯的存在着自己的私心。
而諸葛亮所謂“親賢臣”的郭攸之、費祎、董允、向寵等荊楚集團人士,雖然後來證明的确都是賢臣,然換而言之,何宗、費觀、王謀等人難道就不是賢臣了嗎?而且他們都是位列九卿的官員,單就官階論也要遠高于這幾位侍中、侍郎,不提他們,如果沒有私心,全為國家利益的話,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過去的。
3。
對皇帝頤指氣使:諸葛亮借了繼承先主遺命北伐的借口,竟說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話來,把自己所開之“府”等同于皇帝的宮廷,這是一個臣子應守的本分和禮儀嗎?不管有無不臣不忠之心,至少諸葛亮在北伐的出師表裡,動不動借先主“興複漢室”的遺命,一副老子訓兒子的樣子,完全有違臣子之道。
這樣對君主的态度,是北伐的臣子要辦好事所必須的嗎?還有,曹操說他平了天下,自己的願望最多稱侯稱個将軍(不管真心假心,至少這麼公開說了)而所謂“忠心”的諸葛丞相呢,還沒打過什麼勝仗呢,就公開宣稱,如北伐成功,他能使皇帝回歸舊都,“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九指加九錫),諸葛亮明着說出來的要官的野心,至少比曹操都大。
如此狂妄的态度,實在有違一個臣子的本分之道,而這一切,都是在北伐的口号和借口下才能實施的。
有人會說,諸葛亮一向是被後人如朱熹、嶽飛所推崇,已經成為了後世不少人的偶像,因此他對君主的态度和語氣沒有問題,是封建時代一個臣子應該對皇帝的态度,偶隻能無言。
我們應該看原始的史料,客觀的分析,而不應該用一些後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