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不斷騷擾式的北伐,而且打二十的小事都要親自決定,難說不是享受在軍中“指揮”的特權。
而且軍權是保持政權的更本,諸葛亮隻有通過一次次北伐,牢牢抓住軍隊,才能保持他權力巅峰的地位。
當一種過度的集權,失去制約,就會出現個人利益和意志淩駕于國家和人民利益基礎上的“政績工程”的普遍情況.作為諸葛的侄子諸葛恪,後來勞師動衆,北伐攻打新城,也是出于差不多的情況,正因如此,他才會炮制出《後出師表》(已有曆史專家考證)來,因為他和諸葛亮一樣,把北伐不是作為真正的目的,而隻是作為個人權利上的砝碼,隻是諸葛恪的運氣不好,或水平不及老叔,北伐大敗不算還搞不定内部的反對者,要是他也學學老叔,用向寵這樣類似的手下,取代掌管宮廷的孫氏警衛軍,還有失敗後需要假裝自貶幾級,這些方面,如果他能像老叔好好多學學,最後未必會身敗名裂。
這方面講諸葛亮确實是偉大的政治家,無人能及。
同樣,後來的姜維也有類似傾向,如果不搞個“九伐中原”他的大将軍的職權和作用價值又如何體現?類似的,把個人的政治生命建立在國家利益基礎上,為了所謂表面的“政績”不顧實際的情況,更甚至不顧傷害國家和人民,這樣的事到我們現代社會還在發生,這是集權下的必然産物,不見前幾年,一些地方搞得“數字工程”“政績工程”最後弄等财傷民怨,從深層次而言,不都是接了諸葛亮和姜維的衣缽了嗎。
我們現在反視兩千年前,用諸葛亮的行為和結果,分析他潛在的動機,可以讓後世的人,更明确的認識到集權的危害,隻有以諸葛亮,諸葛恪等人為戒,對一把手的職權進行制約,貫徹統治階層内部的民主評議,決策者行為的利弊評估,才能更好的減少“勞民傷财”的政績工程,數字工程,多一些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
最後再說點題外話:我這個通過諸葛亮的行為,來分析諸葛亮北伐未必“全是私心”,卻還有其他如“集權”“撈功增加權勢砝碼”等,為個人私利的動機存在着的相關文字在他處發表後,曾引起不少靠習慣思維崇拜諸葛亮的fans的非議,有的人胡亂在此文頭上套上“北伐就是集權”的名義,妄圖用其他一樣北伐的嶽飛,戚寄光等人來偷換概念,還有的人說,說諸葛亮不好就是嘩衆取寵,其實,我這片文字并不是純粹針對諸葛亮的伐亮文字,原是想談一些想法,從諸葛亮的北伐有集權造功的個人動機,引申到現在的一些“政績工程數字工程”的現象,還談了另兩個人物姜維同諸葛恪,所以分析這樣的問題也有些現實意義。
另外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實事求是通過史料記載分析問題,而不應被習慣思維世俗說法所左右,如有的人一說諸葛亮就認為他是“大公無私”“生活簡樸”的模範,但史實未必全如此,諸葛亮臨死說家裡隻幾百棵樹十幾頃,這就和他自己宣稱的已受待遇“位極人臣,祿賜百億”很矛盾,難道這些祿賜的百億,在身前都花完啦?如此的話生活非常的腐朽啊!如果諸葛亮真的很“簡樸無私”的話,人民這麼窮困,國家打仗也要好多錢,諸葛亮能像呂蒙那樣退點“百億”的十分之一也好啊?可惜沒見過他退一分,所有的開銷全是國家報效(具仰于官)高官厚祿安然享之,至少比不上呂蒙退錢的“無私”。
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政治家,這除了他有非常好的排斥異己架禦權力的能力外,三國志曾引孟子之言說諸葛亮“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就是說諸葛亮有本事(或者宣傳攻勢厲害),可以害了你苦了你殺了你,你都不會怨。
(李嚴就如此)所以雖然諸葛亮在統治期,确實在不斷的勞民傷人(因頻繁戰争傷自己人)但老百姓對他還是有好感,後世的人也為之敬佩,同時這也說明諸葛亮作為手腕高超的政治家,他的言論多有前後矛盾,言不由實的情況。
他表面的言論和行為也有好大的欺騙性,因此必須根據撥開那些唐而黃之的口号與政治手腕,才能看清他的本質動機與目的到底是什麼,這也是本文寫了那麼多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