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隆中對之重新解讀

首頁
    關于諸葛亮的《隆中對》,學者們已經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然而,就筆者所見,這些論述大都集中于隆中方略是否合乎當時的實際,它為什麼會失敗,責任該由誰來負,以及該如何評價諸葛亮的才幹等方面。

    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卻大體不出王夫之《讀通鑒論》所論的範圍。

    筆者認為《隆中對》研究中還有未盡之處。

    在下面的論述中,将隆中方略看作一個逐漸成形的戰略思想體系,結合當時曆史背景的演變,對有限的史料進行分析,力圖勾畫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脈絡。

    在此基礎上,再對一些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從而對《隆中對》進行重新解讀。

     一隆中方略是諸葛亮十年隐居生活的結晶。

    這一點為大多數人所承認。

    一則諸葛亮素有遠大的抱負,而要實現這一遠大抱負,必需有一定的方法策略。

    這就是隆中方略思想産生的内在動力。

    再則諸葛亮17歲即能脫離劉表的庇護,獨立隐居生活,在隆中待時,一呆就是十年。

    也說明他人格上的成熟獨立,已具備了醞釀隆中方略思想的心理條件。

    三則當時天下戰亂,學者名士荟集荊州,當地文化繁榮。

    為隆中方略思想的産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因此,筆者認為隆中方略思想應當發萌于諸葛亮開始隐居的公元197年,而最終出爐于劉備三顧草廬的公元207年。

    其間的十年中,隆中方略思想有一個逐漸成形的過程。

    這是本文立論的基礎。

     按《三國志》的記載,隆中方略的核心思想為:“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彜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

     由于隆中方略思想在其醞釀過程中,更主要地,是表現為一種觀念上的東西,不大可能形諸文字。

    因此,我們不可能通過史料直接尋出它的形成脈絡。

    但隆中方略思想體系是由幾個小策略構成的有機整體,我們可以先分析這些小策略可能出現的時間,它們的演變情況,以及它們在整個隆中方略思想體系中的地為,再綜合得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脈絡。

     跨有荊益,待機北伐。

    這無疑是整個隆中方略思想的核心。

    因為,無論是内修政理,還是外結好孫權,都需要有一定的地盤作基礎。

    而有否北伐,這是判斷隆中方略是一個統一全國的方略,還是一個隻求割據一方的方略的标準。

    我們首先來分析跨有荊益思想的形成和演變情況。

     首先,按照一般的規律,當一事物還處于萌芽狀态之時,它就包含了其成熟狀态時的基本特征。

    因此,當隆中方略還處于醞釀階段的時侯,它就應該包含了它成熟狀态時的基本思想:跨有荊益,待機北伐。

     其次,當時荊州地區的豪族主要有:蒯、蔡、龐、黃、習、馬等大姓。

    諸葛亮與他們關系密切:他的兩個姐姐分别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和蒯家的蒯祺,而他自己則娶了黃家黃承彥的女兒。

    而且,由于這些大姓之間的互相通婚,諸葛亮又間接地和習家、蔡家也搭上了姻親關系。

    諸葛亮和這些大姓結成了姻親集團。

    考慮到諸葛亮隐居時已17歲,而漢代婚齡較低:男子14至18歲,女子13至17歲。

    這種姻親關系的形成,當在諸葛亮開始隐居後不久即已形成。

    與此同時,諸葛亮與荊州名士集團的代表人物或為師,如龐德公和司馬徽;或為友,如龐統與馬氏兄弟,具有親密的關系。

    (這些荊州名士後來大多随劉備入蜀,與諸葛亮共立于一個朝堂之上,成為蜀漢政權的基本依靠力量。

    )可以說,諸葛亮已經融入了荊州地主集團中,成了他們利益的代言人。

    所以他才會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耶?”因此,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時,以荊州為本位,是有其集團利益為根據的。

    再次,從當時(197年)的外部形勢(也是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思想的基本依據之一)看,天下割據方興未艾:公孫度占據遼東,劉虞公孫瓒先後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據兖州,袁術占據揚州的一部分,張繡占據南陽,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孫策占據江東,劉表占據荊州,劉焉劉璋占據益州,張魯占據漢中,李傕等先後占據司隸,馬騰韓遂占據涼州。

    在這種群雄逐鹿的形勢下,一種新興勢力想要保護和發展自己,最終統一天下,必需要有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作為依托。

    而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進可以兵發宛洛,直指中原腹地;退可以依托漢水優越的地勢,抵禦北方的進攻。

    如能相機奪取益州,則更是如虎添翼。

    因此,以荊州作為隆中方略的立足點,有其地理優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