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衆多叱咤風雲的曆史人物以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長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論人物的全貌,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諸葛亮。
諸葛亮所以給人的印象特别深,關鍵是他的德才的統一,他的事業與人格的統一。
才能出衆,注意德行,立身處事堂堂正正,這是諸葛亮在所有三國人物中最受人崇敬之處。
《三國演義》着重表現了諸葛亮的智慧,這是他才能的一個方面。
但演義對諸葛亮的智慧描繪得有些離譜,夾雜了不少迷信成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語)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諸葛亮的形象。
曆史上,諸葛亮的才能表現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表現在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
他還搞了一些創造發明,如“八陣圖”排兵布陣的方式、“木牛流馬”節省人力的運輸工具,這在他自己的文集中也講到。
可見他還很有些科學頭腦。
一個人才能出衆,并能把自己的才能奉獻給社會,自然會得到人們尊敬與愛戴。
諸葛亮不僅有才,更重要的還有德,“德才兼具”,這是最使人敬佩之處。
他感劉備的知遇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表現的不僅是一種忠誠,更是一種做人的道德。
他對劉備、對孫權,都講信、誠二字,劉備信任他、贊揚他,孫權也佩服他。
孫權在與蜀漢重結盟好時,稱贊諸葛丞相“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為了實現興複漢室的理想,他矢志不移,不息追求,這也是一種立身行事的為人準則。
他在蜀中主政,事事出于公心,賞罰公正嚴明,自己清正廉潔,充分表現出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可貴品質。
諸葛亮的德、才和為人,在當代就深為人們崇敬和佩服,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也稱贊他是“天下奇才”。
司馬懿的子孫做了晉朝皇帝,跟臣下談論諸葛亮,還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如果我有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就好了。
一千七百多年來人們都敬崇諸葛亮,可論及諸葛亮的時候有些地方又跟諸葛亮其人的實際不符。
比如把隆中耕讀說成隐居,把擇婦娶親說成高攀。
但隆中不是隐居,諸葛亮出生于漢末動亂年代公元181年生。
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
生母早亡,父親在他八歲時也病故了,一家人主要依靠其叔父諸葛玄為生。
大約在他十四歲時,諸葛玄由楊州軍閥袁術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諸葛亮随同前往。
不久,諸葛玄被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趕走,帶着諸葛亮等到荊州投靠他的故舊劉表。
到公元197年,諸葛亮十七歲的時候,叔父也去世了。
于是,諸葛亮就到隆中定居,一住十年,直到公元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後出山。
亂世之年流離他鄉,目睹社會的動蕩、百姓的苦難,這對諸葛亮的成長有一定作用,但他當時畢竟還年幼,真正的成長是在他十七歲到二十七歲這段時期。
這段時期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隆中隐居時期。
其實“隐居”這兩個字對諸葛亮來說是不确切的。
當時的諸葛亮,不過十七歲,談不上什麼隐居,也根本沒有什麼隐居的資本。
他在隆中也不是過的陶淵明式生活。
諸葛亮去隆中,直接的原因是為了自食其力,去耕讀。
當時,随諸葛玄一起到荊州的還有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弟弟。
諸葛玄作了劉表的幕僚,加之兩人原來的交情不錯,諸葛亮姐弟的生活自然不成問題。
諸葛玄一死,他們的生活也不是就沒了着落,劉表還是挺照顧他們的。
他的大姐,諸葛玄在世時已出嫁,而且嫁的是當地名門大族蒯家的蒯祺。
若是光為生活問題,諸葛亮與小姊、弟弟完全可以到他們的大姐那兒去。
諸葛亮不想依賴别人過活,決定到隆中耕讀,表示出年青人的一種志氣,一種自食其力的精神。
當時的隆中,并不是一處荒山野崗,而是荊州南陽郡鄧縣的所在地北周時撤消鄧縣。
晉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得很清楚:“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20裡,号曰隆中。
”鄧縣界于荊州的南郡與南陽郡之間,離劉表治所很近。
諸葛亮在這裡既可耕讀,又可走親訪友,對外交往很方便。
諸葛亮與姐弟到隆中,選擇了一個山村結“草廬”定居,一面“躬耕”田地,一面讀書,同時注意結交士林。
這段時期對他的成長起到重大作用的,一是讀書做學問,不斷充實自己;二是交友,相互切磋,開闊見解;三是拜師,虛心求教,增長才幹。
他讀了不少書,從史書到諸子百家。
他讀書不是死啃書本,而是“觀其大略”,就是掌握書中的基本思想觀點,着重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注意從大的方面入手。
他交了不少同齡朋友,有本地的,如南郡人龐統和馬良、馬稷兄弟,也有外來的。
當時的荊州相對安定,北方士人避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