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博大的胸懷,恢寵的氣度——談曹操用人之一

首頁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箫琴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每讀毛澤東同志的這詩,就仿佛看到了三國時代的曹操,揚鞭催戰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對我國人民來說,那是太熟悉了。

    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戲劇舞台上的那個白臉奸相。

    其實,曆史上的曹操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東漢末年的朝政日蜞懷日腐敗中度過了前20年,在軍閥蜂起,天下大亂之際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抒發了他對戰亂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悲哀和由此産生的平定天下的願望。

    他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稱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稱其為深,我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魯世家》),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

    曆史上的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時間,将長江以北的局面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談曹操用人,當首先談他的氣度。

     曹操這個人,政治抱負宏大,在用人上,氣度很是不凡。

    這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三國志·武帝紀》)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歸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劉備和孫權。

    劉備是三國時蜀國的創立者,他在羽翼未豐時,曾一度與曹操合作。

    那時的劉備,雖然勢孤力單,但在曹操看來,這是個可與自己打天下,也可與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數的英雄人物。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因此,他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三國志·先主傳》)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

    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應付着曹操,實際上另有己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将關羽都被生俘。

    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等,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

    ”(《三國志·武帝紀》)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惟恐殺一,丢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統治者,他比曹操晚生27年,當是曹操的後輩。

    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揮師南下,整整19年,幾乎是大戰必勝。

    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于赤壁。

    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的新的一代領袖人物。

    “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在後期,不止一次地發出過這樣的感歎,并采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

    他讓阮瑀為他起草的《與孫權書》,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場上講話,從“百姓保安全之福”,孫權也可為天下一統作出更大貢獻的高度,勸導孫權與他合作。

    在曹操的殷殷招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孫權終于做出了稱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死去,他把孫權争取過來是大有可能的。

    那樣,三國的曆史,就會以一老一少兩位政治家的握手,大灑南北的統一而改寫。

     三國之主都能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