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博大的胸懷,恢寵的氣度——談曹操用人之一

首頁
    人,但隻有曹操思想着把另外兩主用起來。

    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至于禦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萬不及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對他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産生如何用曹操的念頭。

    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隻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

    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

    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歸心,最值稱道的,還是曹操正确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于将對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

    曹操起兵時,隻有本家庭的幾個兄弟和侄子作骨幹,七拼八湊,不足四千兵馬。

    他想任劉備未獲成功,但在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内,造就了“謀士如雲,戰将如林”的龐大隊伍。

    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彧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

    ”(《三國志·荀彧傳》)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贊之:“真吾主也”(《三國志·郭嘉傳》)。

    官渡大戰時,沮授、田豐、許攸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郃、高覽都是袁紹的大将,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原為袁紹記事,替袁紹寫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駭然汗流。

    曹操抓住他後,惜他文采出衆,隻教訓了幾句,仍任他做了管文書的官。

    曹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一不忌前嫌,二不試試看,與自己原班人一視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

    即使對那些降而複變或叛己投敵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計再争取過來。

    宛城戰前,張繡投歸了曹操,因曹操要娶他的嬸母,張繡一怒之下打了曹操措手不及,把曹操的愛子曹昂、心腹戰将典韋等,都殺死了。

    在一般人看來,曹操記張繡之仇該記一輩子。

    可是曹操不這樣。

    他在官渡與袁紹打仗時,不由地想起張繡是如何厲害來,很想把他弄到身邊以對付袁紹,于是派人遊說招納。

    曹操見了張繡,樂不自禁,好象根本沒有前事,不但封他作了楊武将軍,後還與他結為兒女親家。

    官渡戰中,張繡果然為曹操立了大功。

    魏種原是曹操的故舊好友,衮州戰役曹操敗績,投敵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說:“唯魏種不棄孤也”。

    沒想到,魏種也逃叛而去,這真是大傷了曹操的臉面。

    不久,将魏種捉到,有人說,把他殺了算了。

    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還是“釋其縛而用之”(《三國志·武帝紀》)。

    如此對待魏種,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紛紛自動返回。

    官渡勝利後,下屬搜集到本營中一些人給袁紹寫的欲降信,問曹操如何處理。

    曹操連看都不看,把信都燒了,便說:在大戰時我自己還有喪失信心的時候呢,更不用說别人了。

    “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

    ”“公雲: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衆人乎!”(《三國志·武帝紀及引魏氏春秋》)曹操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對曹操動搖的心,燒煉為對他的忠誠。

    對曹操和袁紹都很了解的楊阜,稱曹操“能用度外之人”,(《三國志·楊阜傳》)真是一點不假。

     領導就是用人,用人要有氣度。

    隻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士”,才能大業能成,成常人難成之舉。

    我們要實現的是四化偉業,我們要調動的是各個方面各類人才的積極性。

    身為現代領導者,實應比曹操的用人氣度更恢宏才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