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曆史人物,也是《三國演義》中塑造得比較成功的英雄形象。
但長期來在《三國演義》研究中,司馬懿是被埋沒的,人們一直較少注意這個人物形象。
其實,《三國演義》對司馬懿形象的塑造,表現了很深的藝術功力。
在羅貫中筆下,司馬懿不僅是一個胸有謀略、善曉兵機的軍事家,同時又有政治家的遠大抱負,無論曹操或諸葛亮都很重視他的謀略和才幹。
他是從魏過渡到晉的一個關鍵人物。
他在三國舞台上經曆了三個時期,雖也經過升沉起落,但最終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活動的第一時期,是曹操當權時期。
司馬懿雖由公侯世家出身加入軍閥曹操的陣營,然而并未受到曹操的重用。
曹操雖然了解他很有才幹,曾把他提到軍中主簿的重要職位,但很少讓他獨當一面地去執行一些重要任務。
在小說中,這一時期司馬懿是很少出場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物。
但由于司馬懿畢竟是三國後期的一位重要曆史人物,扮演着一個主要角色,作者不能不作些必要的暗示性描寫,所以他的幾次出場,都安排在一定的關鍵時刻。
當曹操決定一些重大問題或戰略方針時,他總是向曹操提供了正确的決策意見,顯示了他的智慧、幹練和戰略眼光,使他明顯地區别于一般參謀人物。
有一次曹操出師漢中,一舉平定了盤據漢中的軍閥張魯,獲取了漢中戰略要地和東川。
這時曹操準備班師回許昌,擔任軍中主簿的司馬懿就主動建議揮師南下,一鼓而消滅劉備勢力。
他分析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
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動搖。
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
”并提醒曹操:“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
”這一正确見解,當時得到曹操的重要謀士劉嘩的支持。
然而曹操卻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耶?”未采納司馬懿這一正确意見,以緻後來劉備的勢力在蜀得到鞏固和發展以後,便乘機從曹操手中奪去了漢中和東川。
曹操深悔未聽仲達之言,緻有此失。
這裡顯然把曹操同司馬懿作了對照的描寫,以烘托司馬懿的将才。
又有一次,當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曹操聽到十分震怒,發誓要消滅劉備。
當即傳令,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劉備決一雌雄。
這時司馬懿卻建議曹操先不必出兵。
他向曹操分析了江東孫權與西蜀劉備存在着深刻矛盾:孫權雖以妹嫁劉,但又竊取回去,劉必不滿;而劉備又占據荊州不還給孫權。
彼此皆有切齒之恨,可先利用孫、劉矛盾,聯吳擊蜀。
動員孫權攻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來救荊州,然後再起兵攻打漢川,使劉備首尾不能相顧,那時漢川就可以唾手而得了。
司馬懿這一建議是有遠見卓識的,既可以利用矛盾,打擊劉備,又有利于保存自己。
不然,曹操以傾國之兵,深入蜀地,後方空虛,若孫劉聯合,乘虛而人,曹操也就不能首尾相顧,必然陷于兩面夾擊的危境之中。
所以曹操聽了司馬懿的正确建議後,立即領悟,采用了聯吳擊蜀的方針,派出使者出使東吳,得到孫權的支持,終于導緻劉備失陷荊州,關羽也遭擒殺,蜀、吳之間的矛盾遂趨向深刻和尖銳了。
這裡,司馬懿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際上,作品顯示他的聯吳擊蜀的戰略觀點,已經把他與主張聯吳擊曹的諸葛亮相抗衡了,為以後他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埋下伏筆。
那末,司馬懿既然在曹操時代就已顯示出他的将才,為什麼作品沒有突出地表現他呢?這當然有些原因的。
由于《三國演義》是以擁劉反曹為主題,如果過多的表現他,必然會沖淡反曹的傾向,同時從曆史的真實性出發,司馬懿的英雄作為主要在于後期,前期對他描寫過多,也就不能突出他後期的作為和影響。
《三國演義》表現重要人物常常采用對照的方法。
在三國前期的矛盾中,主要以諸葛亮同曹操,也同周瑜作對比,後期同諸葛亮對比的對象則是司馬懿了。
所以後期着重表現司馬懿同諸葛亮的矛盾和性格對比是順理成章的。
再者,描寫司馬懿與曹操的關系,有助于表現曹操既重才而又忌才的性格。
正如後來華歆曾對曹睿所說:“先時太祖武皇帝(曹操)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司馬懿前期沒有得到曹操重用,是同曹操的性格和用人的指導思想分不開的。
盡管前期司馬懿沒有可能作為作品的重要人物出現,甚至他的出場次數也極少,但從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某些關鍵性時刻,對他的軍事政治才能已作了充分肯定和贊許。
作者對嶄露頭角的司馬懿形象賦予畫龍點睛的幾筆,就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為他後期建立的英雄業績作了含蓄的預示和合理的鋪墊。
第二時期,曹操死後,在曹丕和曹睿當權時期,是司馬懿飛黃騰達、大建功業的黃金時代。
這時司馬懿不僅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