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吳的開山鼻祖,孫堅、孫策父子的人品與經曆是頗有幾分相似的,兩人都心高志大,敢于問津帝王之霸業:都骠悍剛烈,武藝出衆,勇與身先士卒:而且最後都是麻痹大意,死于非命,壽祚不永.
孫策的骁勇果敢酷似乃父,而韬略見識似乎還更勝一籌。孫堅陣亡時,孫策年僅十七,卻已顯示英雄本色了。為了繼承父志,他毅然放棄了使他父親丢掉性命的傳國玉玺,以此為代價向袁術借了三千兵馬作為自打江山的資本。那個卑劣而又愚蠢的袁術還自以為占了大便宜,雖然這時的孫策還未褪盡好強争勝的孩子脾氣——與太史慈的格鬥就活象兩個任性的頑童的打架,但他由于得到周瑜的幫助,注意延攬人才,善于采納妙計,在加上他本人又武藝高強,總能親冒矢石,沖殺在前,因而在江東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赢得了小霸王的威名,奠定了江東的基礎。
不幸的是,可能因為對江東的開拓太過順利了,這位少帥逐漸養成了極度惟我獨尊的壞脾氣。如在對于吉的事件上,這種脾氣得到最明顯的體現。當然這也是每一個君王的通病,隻是孫策就更加突出罷了。
孫策的輕率比起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郭嘉對此早有預言“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果然,在厲兵秣馬、準備逐鹿中原的時候因單騎出獵而被刺客暗算。死時二十六歲。他臨終時對孫權說:“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不單是有自知之明的鑒定,而且也是對孫權的最好評價。孫權儒子,惜哉,假若孫策不死,天下事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