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孫權的對外方略

首頁
    三國時代,孫權是與曹操、劉備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樣屬于史家所稱三國英傑之列。

    論年齡,他比曹操小27歲,比劉備小21歲,在三人中是最小的,曹、劉算得上是他的父輩。

    論抱負、論作為,小一輩的孫權完全不亞于曹、劉,曹操就曾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的感歎。

    從執政時間和在世時間看,他是三國君主中最長的一個。

    曹操做到魏王不久便于公元220年春正月病故,活了66歲;劉備稱帝兩年之後便于223年夏四月去世,終年63歲;孫權自200年成為江東之主,到252年才病逝,享壽71歲。

    他是三國時代的主要見證人。

    吳國在三國之中立國的時間也最長,前後凡60年,其中孫權稱王稱帝時間有32年,從他當江東之主算起,則叱咤風雲有53年。

     孫權所以能長期據有江東與曹、劉周旋,最終創立帝王之業,成為三國時代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國之主,确有其不同尋常之處。

    《三國志》稱他“任才尚計”,《三國演義》也寫他善于用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他在對外方略上善于随機應變、适時調整,比較好地适應了形勢的需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如果說曆史上的曹操以運籌帷幄、長于權謀為其主要特點,劉備以講賢德、講仁義為其立身準則,那麼,孫權則以屈身忍辱、善于應變作為他實現政治目标的主要手段。

    我們據史剖析孫權的對外方針和策略,有助于了解孫權其人,了解在複雜的對外交往中聯合與鬥争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特點。

    從聯劉抗曹到反劉降曹公元200年,孫權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時,年方一十九歲。

    這時,曹操正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逐鹿中原;劉備尚未成為割據稱雄的一方勢力,正依附袁紹,袁紹被打敗後,劉備又于201年投奔荊州劉表。

    從孫權繼位到208年曹操南取荊州之前,曹、劉、孫三家尚未展開全面交鋒,孫權對外方略上還不存在聯合劉備的問題。

    到曹操南取荊州時,聯劉抗曹才提到議事日程。

    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荊州,東下伐吳,迫使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抵抗,從而展開赤壁之戰。

    當時,曹操大軍壓境,揚言要跟孫權“會獵于吳”,東吳群臣幾乎都主張投降曹操。

    孫權在魯肅、周瑜的支持下,斷然決定抵抗曹操,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使曹操一舉統一全國的願望落空。

    赤壁之戰後,聯軍乘勝追擊曹軍,繼續展開争奪江陵之戰、進據夷陵之戰和劉備南征江南四郡之戰,與此同時,孫權在淮南開辟第二戰場,與曹軍交鋒,迫使曹操在荊州撤軍。

    這次孫、劉聯合抗曹,不僅挫敗了曹操,使曹操一舉占據荊州、平定江東而後統一天下的初衷落空,而且鞏固發展了孫權勢力,培育了劉備實力,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

     曹操當時雖然遭受重大挫折,主力退回北方,但其實力仍然最為強大。

    劉備在取得江南的荊州四郡後,大非昔比,勢力漸強。

    孫權面對強大的曹操和勢力逐漸強盛起來的劉備,更需要鞏固孫、劉聯盟,共拒曹操。

    正是從這樣一個實際出發,孫權先是把他的妹妹嫁給劉備,用聯姻的方式鞏固聯盟,接着又聽從魯肅的勸說,答應劉備的要求借出荊州(南郡)。

    嫁妹、借地這兩件事,對孫權來說都不是内心情願的,隻是為了聯劉抗曹大局,不得不割愛。

    曹操在孫、劉聯盟的制約下,未再大舉南下,一時也不敢輕易進攻東吳,而東吳則在此時向外擴展勢力,不僅鞏固發展了江淮地區,而且向南拓展到交州。

    這都說明赤壁之戰前後孫權的聯劉抗曹決策是正确的。

    由于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而荊州對東吳來說又至關重要,吳、蜀之間矛盾上升,聯盟内部圍繞荊州歸屬存在着尖銳的鬥争。

    這方面的矛盾與鬥争,從孫權借出荊州後不久就開始了。

    先是孫權約劉備共取西蜀,以圖收回荊州。

    劉備心想自取西蜀,又怕中了東吳假途滅虢之計,回書婉言拒絕。

    吳軍準備單獨出發,劉備堅決不讓過境。

    之後劉備入川,孫權派船至公安将孫夫人接回東吳,表明他對劉備久借荊州不還和入川謀取益州的強烈不滿。

    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後仍然不肯歸還荊州,孫權遂于215年派出江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的地方長官想強行接管,結果都被關羽趕走。

    接着,孫權派呂蒙引兵前來奪取,吳、蜀之間展開江南三郡的武力相争。

    由于曹操在此時進兵漢中,劉備生怕漢中失守,危及益州,才與孫權妥協,雙方以湘水為界劃分了三郡的勢力範圍。

    吳、蜀荊州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