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不會是已死的先帝雍正,應該是已經即位的新帝乾隆。
至于說賈政“又往東宮去”是指真實生活當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雍正的突然死亡以及乾隆的匆忙繼位。
理由是東宮是太子的住所。
錯了!因為雍正雖然在他即位不久的雍正元年八月就秘密立了太子,親筆書寫了将來誰繼位的名字,但是卻從未宣布,而是将這個密诏藏在乾清宮當年順治皇帝親筆書寫的“正大光明”匾額上。
所以直到雍正臨終,弘曆的頭銜都是“皇四子寶親王”,而不是太子。
是雍正死了,莊親王允祿等開啟雍正元年立下的密封,宣布弘曆即皇帝位。
盡管當時許多大臣都看出來弘曆會繼位,但是弘曆始終沒有當過太子。
所以弘曆不可能住在東宮。
即使弘曆(乾隆)住在東宮,據說賈政往東宮去,是去見乾隆,因為這是雍正的暴亡和乾隆将從東宮移到主宮去當皇帝的這樣一段史實,那可就又構成悖論,自相矛盾了。
既然雍正已經暴亡,賈政方才“陛見”的應該是乾隆,那麼賈政再去“東宮”做什麼?賈政“陛見”和去東宮見的那位是同一人還是兩個人?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乾隆将從東宮移到主宮去當皇帝,這個“将”字使事情成了将來式。
也就是說,在賈政“陛見”皇帝時,乾隆還在東宮。
那麼方才賈政“陛見”的究竟是誰?雍正死是乾隆知道得早還是賈政知道得早?當然是乾隆。
那麼他在父皇剛剛死了,還會繼續在東宮接受賈政這種中級官員的朝賀麼?而且還要等賈母等一大批女眷來麼?顯然不會。
根據某種說法,應該是雍正的突然死亡。
這個消息傳來以後,小說裡面的賈家慌作一團……暗示政局突然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是小說寫道,隻“有兩個時辰工夫”,賴大等管家氣喘籲籲地回來禀報讓賈母等“進朝謝恩”。
那麼也就是說,在雍正暴亡的情況下,剛剛登基的乾隆就冊封元春為貴妃。
這是不符合清代禮制和史實的,是不可能的。
如果十六回是寫雍正的暴亡,和乾隆将從東宮移到主宮去當皇帝這樣一段史實,那麼,一,雍正當時死于圓明園,乾隆“移”到哪個“主宮”去呢,是紫禁城還是圓明園?二,在雍正“暴亡”的情況下,新帝登基隻會立自己的一位妃子為皇後,而不會在此國喪期間冊封皇妃。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乾隆是“以(依照先帝)遺命尊奉妃母(弘曆生母)為皇太後,複奉(皇太後)懿旨以(而)上(晉升)元妃為皇後”。
這位“元妃”是富察氏,雍正五年,雍正冊封她為四皇子弘曆的嫡福晉。
乾隆會不會在他登基之後馬上就晉升元春為貴妃,并由于她揭發秦可卿有功,不僅不問賈府藏匿罪人之女大逆之罪,而且讓她準備回家省親。
我們隻要看看《清史稿》上記載的乾隆本人在喪禮問題上的鮮明态度,就明白有沒有這種可能性了。
雍正死後,乾隆不顧群臣反對,堅持“定三年喪制”,身體力行。
雍正是八月下旬死的,第二年即乾隆元年(1736)正月他正式改元,距離雍正死已經一百二十餘日。
先換了素服“詣(到)雍和門行禮畢”。
後來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時,“不作樂,不宣表(以示一切按先帝時的章程辦)”。
雖然早已決定立嫡妃富察氏為皇後,但仍然到乾隆二年十二月才正式冊封。
乾隆三年八月,乾隆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到泰陵行三周年祭禮,這樣才算完成了三年喪制。
所以說從十八回後半元春省親起到五十三回前半回這三十五個回次,寫的是乾隆元年的事,實在是不可想象的,在實際生活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為什麼?
因為元春省親雖然據說是乾隆元年的事,但是她晉升貴妃和皇帝讓她及其他妃子可以回家省親卻是頭一年定下來的,也就是說,成了雍正一死——從小說描寫來看,時間還遠未到八月,雍正還活着——乾隆就晉升元春為貴妃了,并準許她們可以回家省親了,于是各家大興土木,賈府還到蘇州去采買戲子。
對禮制嚴格到極點的乾隆怎麼可能這麼做?何況他當時還隻是皇四子,不是太子,更不是皇帝,他怎麼能夠冊封貴妃?他自己在乾隆元年正月的一天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