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紅學應該是公衆共享空間

首頁
    日前,由作家劉心武在中央電視台講座内容整理而成的《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書出版。

    該書面世後,在各大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作為一個研究《紅樓夢》的作家,劉心武承認自己是個外行人,但他一直稱《紅樓夢》是一個公共的學術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去研究。

    近日劉心武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在訪問中劉心武強調他不會放棄自己對《紅樓夢》的推論,他也認為紅學的生機在民間。

     關于研究起源作者删去文字引起思索 新京報:你研究《紅樓夢》是以秦可卿為一個突破口的,請問你最初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突破口,它是怎樣吸引你去展開一系列的研究的? 劉心武:在我的《紅樓望月》和《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兩部書裡,已經表達得很清楚。

    曹雪芹由于非藝術考慮删去13回大段文字,引起我的思索。

    這說明他在将生活原型塑造為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内心有痛苦的掙紮,應該了解他的創作心理,以及他對籠罩全書的時代社會政治陰影的把握。

    當然,最後曹雪芹沒有把《紅樓夢》寫成一部政治小說,他穿越痛苦,超越了政治,使全書達到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放射出理想的霞光。

    我的CCTV—10的講座,從秦可卿一環環往下捋,9月播出的講到賈元春,10月播出關于妙玉的幾講,陸續還将講到寶玉、黛玉、湘雲……一直講到曹雪芹曾拟出的《情榜》。

     新京報:解開秦可卿這個人物之謎真的對《紅樓夢》其他的謎,有那麼重要嗎? 劉心武:這僅僅是我個人研究《紅樓夢》的一種獨特角度。

    紅學研究應該是多元的,誰也無法限制别人的切入角度,誰也不能宣布自己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将自己的研究心得通過書籍、電視講座傳布出來,能讓人們對我們中華民族古典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紅樓夢》産生興趣,從漠視它到重視它,從不想讀到想讀,從讀不下去到能讀下去,從讀不出味兒到能讀出味兒。

    特别是讓年輕的一代,能因此去接觸《紅樓夢》,讨論《紅樓夢》,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就非常欣慰。

     新京報:我想知道你在研究秦可卿時,都參考過一些什麼資料,是否看過很多相關的書? 劉心武:那當然。

    需要讀許多書。

    首先是各種不同的古本《紅樓夢》(《石頭記》),還有各種紅學論著,還有清史方面的資料與著述……如果開一個書單,那麼會很長很長。

    除了看書,還需要直接請教專家,我特别要感謝前輩周汝昌先生和清史專家楊珍女士,他們對我的幫助非常之大。

     關于批評我不想放棄自己的推論 新京報:在你分析秦可卿這個人物形象時,提到她的父親秦業,說他不可能到養生堂抱養秦可卿,對此還做了一些分析;後來又提到秦可卿和賈蓉隻有夫妻之名,沒有夫妻之實。

    我覺得這些觀點,都帶有一點猜測的成分,沒有嚴謹的證據和推論。

    你怎麼看? 劉心武:我在《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書中,将電視講座由于節目時間所限删去的部分加以恢複,又補充了例證,并對講演時表達得不準确的地方作了修正,盡量完善自己的論述。

    但你完全不必認同,你應該保持對我觀點的警惕性,以便得出更正确的結論,我贊賞你的獨立思考習慣,并期待着你将自己的嚴謹證據和推論告訴我和大家。

     新京報:如果你在分析人物原型的時候是由一個沒有确切證據的前提推出的結論,那麼結論就具有不可靠性了。

    你覺得你的推論是嚴謹的嗎? 劉心武:你的問題本身已經宣判了我的結論的不可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